这本“司法民情日记”,“记”满了人间烟火气
日期:09-29
丁国芳带领团队前往现场勘验
何赛丽与案件当事人一行上山勘验
(上接1版)
民情的感知也需要体系化的支撑。2024年以来,绍兴法院通过浙江法院“司法公正在线”数字化应用,给每个案件赋上专属二维码,当事人扫码就能评价、投诉,12368热线、信访、代表委员等的意见建议也全部汇聚到这个“司法民情意见池”中,实现98.94%案件赋码、100%及时反馈,群众满意率达95%。
从群众“盼的事”
到法院“干的事”
不久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新昌县人民法院青年法官何赛丽与案件当事人一行,向着海拔数百米的竹山深处攀登。脚下,是李白曾咏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巍巍山峰;心中,却是一场纠缠数年、关乎亲情与公平的自留山权属纠葛。
这起案件的起源,要回溯至1982年的自留山划分。40余年时光,山形易貌、人事更迭,原本清晰的界线早已湮没于荒草。如今104国道改建征地,老吕与老郭因1500元补偿款争执不下,本是表兄弟的两人也因此闹僵。
案件受理后,何赛丽面对的是一张只有模糊描述,无坐标、无图纸的陈旧使用证。“既然图纸无法说话,那就走进山里去。”两次沟通未果,她决定上山勘验。攀顶那一刻,众人气喘吁吁,却不由相视而笑。而勘验过程依然艰难:施工改变了地貌,标记的红绳一次次系上又被质疑。老郭坦言:“不是我要争,是怕再被‘和稀泥’。”
这番话让何赛丽意识到,真正的公平,不是“抹平”问题,而是厘清事实、尊重每一份权利。下山后,她赶往档案馆,翻出40多年前的原始档案,一遍遍地比对、走访、核实,最终成功还原了地界图纸。看着法官的手绘图纸和邻居证言,老郭最终开口:“法官,就按你画的这个图来,我信你!”随后,老郭当场返还了补偿款,一声哽咽的“小哥”,也让老吕湿了眼眶,几十年的兄弟情终于重修旧好。
一步步攀登,一次次求证,没有高高在上的指挥,只有扑下身子的实干。而这份实干源自“司法民情日记”所撬动的深层作风变革——法官不再仅仅追求程序终结,而是以定分止争为目标,以事心双解为追求,努力把公平正义写进群众心里。
“我们正是通过‘司法民情日记’,把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立在法官身边,把监督评判司法公正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努力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法院‘干的事’。”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斌说。
从“数据库”到“催化剂”
如何将“司法民情日记”这一“数据库”转化为推动治理的“催化剂”,实现司法运行效能的整体跃升?
绍兴法院通过深入挖掘“司法民情意见池”,持续优化“感知—反馈—解决—提升”的工作闭环,将看似零散的民情系统整合,让每一份民心民意都不被忽视,每一处治理盲点都得以照亮。“司法民情日记”不再只是个案记录的载体,更进阶为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引擎。
以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为例,绍兴中院依托“司法民情意见池”中大量信息的数据挖掘和共性提炼,敏锐捕捉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劳动争议纠纷呈上升趋势,并迅速作出响应——不仅细化类案裁判指引,统一司法尺度,还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行业协会的协同,推动形成更清晰的用工责任指引和更畅通的纠纷化解通道。正是凭借这样精准的司法响应,今年1至8月,绍兴法院劳动争议案件上诉率同比下降3.17个百分点,司法裁判的认同感得到不断增强。
今年初,在“司法民情日记”平台上,数条对物业不满的当事人留言,引起了诸暨市人民法院枫桥人民法庭副庭长马程琳的关注。
“怎么才能从根子上化解业主和物业的矛盾?”马程琳对这些群众意见一一记录、总结成因、系统施治,研判物业矛盾纠纷的成因、类型、特点,最终形成《信托制物业模式司法建议书》。事实证明,这个建议确实抓到了点子上,实施新模式后,业主对物业工作的满意度直线上升。
作为倾听群众心声、做实定分止争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司法民情日记”不断走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闭环进阶之路——前端做实“民意感知”,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收集群众意见评价,并要求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尽可能全面地感知民情;中端做实“有件必复”,将民情民意及时归类分流并督促查办,做到100%的群众诉求3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后端做实“以案促改”,有针对性地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转化为提升办案质量、促推类案治理的内生动力,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认可。
问题从群众中来,机制到实践中去。如今,“司法民情日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力,正在实践中走深走实,推动治理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