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这本“司法民情日记”,“记”满了人间烟火气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000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余建华 朱淑萍

  在绍兴,一本党员干部记录民情、为民解忧的“民情日记”,历经27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从嵊州乡村走向全国基层治理体系,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张“金名片”。

  身处“民情日记”的发源地,绍兴法院持续深化并创新这一传统,将其转化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司法实践,着力打造“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通过系统感知民情、精准分析民情、及时回应民情,推动司法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生活、走进烟火人间。

  从“坐堂问案”到“主动访民情”

  “过去办案,卷宗几乎就是全部世界。现在不同了,‘司法民情日记’不断提醒着我们,卷宗之外,还有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生活世界。”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东关人民法庭庭长丁国芳感慨道。

  今年7月的一个清晨,丁国芳接到来自77岁的老严的电话:“丁法官,井水清了!”这声朴素的报喜,为一场长达七年的邻里纷争划上了休止符。谁能想到,就在一个月前,两家人还闹得不可开交。丁国芳清楚,纠缠多年的怨怼早已超越了法律条文所能覆盖的边界。若仅凭一纸判决强行切割,非但不能缝合伤口,反而会撕裂出更多、更深的诉讼裂痕。于是,她决定走出审判庭,把法庭“搬”到纠纷现场,查清背后的“真相”。

  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勘察,纷争的源头渐渐清晰。原来,一切的起因,竟是一口不起眼的老井。因陈家的洗衣废水长期通过紧邻严家水井的明沟排放,随着时间推移,沟渠淤塞,污水开始渗入井中。严家要求改道排水管,陈家则以“一直都这么排”为由拒绝。由此,争执不断升级:严家截断明沟阻挡排水,陈家安装铁门“划清界限”;严家指责陈家柴烟“毒害”健康,陈家反称严家门户朝向不对……

  锁定了症结,丁国芳主动协调村委,落实管道改造工程,同时联合村书记以温情软化双方对峙立场,两家那被积怨封住的心门,终于透进了和解的光亮。一个月后,老严主动提交了撤诉申请,那口被污水浸染的井,已澄澈如初。而由浊变清的何止是井水,更是老严心头积压多年的苦涩终于释怀的滋味。

  在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有一份特殊的“抚养探望档案”,记录着185起案件、218名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让涉未成年人抚养探望案件实现了“零强制执行”,真正将“如我在执”理念融入司法实践的细微处。

  这份档案的背后,是当地人外出务工比例高、聚少离多的民情现状,是绍兴法院“人民法庭一件事”改革在基层的生动映照。正是基于民情分析,也为了更好回应民需,法庭主动把审判、执行、疏导、帮扶整合为“一件事”,携手村嫂、妇联等多元力量,通过情感沟通与社会支持,督促履行义务,修复破碎关系。

  一次走村入户的实地勘验、一份守护成长的暖心档案——这些看似微小的司法故事,正是绍兴法院推行“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的缩影。不是写日记、记笔记,而是推动法官感知民情、倾听民声,处理好案件背后涉及的群众情绪、民生诉求、风险隐患,努力做实定分止争。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