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国际大会,为何会场看不见一瓶瓶装水?
日期:09-26
潮新闻 叶怡霖 刘俏言 胡静漪
当非洲代表埃梅尔第三次走向饮水台时,他特意摩挲着手中灰白色的杯子——这个由稻壳制作的可降解容器,正成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温暖的“绿色宣言”,“会场上的饮水点没有瓶装水,大家都是用杯子自行取水,喝完再把杯子放回回收处,这个环保的小细节真的很棒。”
记者了解到,这个由稻壳制作的小杯子为可降解材料,放入回收点,再经过消毒后可进入下一次循环使用,大大减少了一次性用品的消耗。
在主会场国际博览中心,环保不是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细节:大会推行无纸化办公,会场上很难看到纸质讲义,连备用铅笔也由废报纸制成。
“看不见”的环节上,同样恪守绿色承诺。比如主会场首次启用易腐垃圾处理器,对大会期间产生的厨余垃圾全部进行油、水、食物残渣分离处理,再进行投放。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副总经理刘琲介绍,他们每日向组委会提交垃圾处理报告,“数据显示,经处理,易腐垃圾减重约40%,有效实现源头减量化。”场馆可视化数据中心实时监控各类垃圾的收运数据,确保分类处理全程可控、透明。
会议前夕,主办方获颁国家能源局绿色电力交易证书,通过认购79张绿证(每张对应1万千瓦时绿电),精准覆盖大会总计78200.15千瓦时的用电需求,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绿电来源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绿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零,”杭州市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副总经理赵颖解释道,“绿色电力证书如同绿电的‘身份证’,比如这张绿证,表明了绿电的来源是广州,绿电的类型是生物质能。”作为分会场,临安天目未来谷也通过购入200张绿证,与本地绿电协同发力,确保大会期间区域内每一度用电都符合绿色标准。
会场外,通勤车辆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西溪湿地考察则全程安排电动交通工具,结合低碳徒步线路,让嘉宾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生态保护成果,最大限度降低碳足迹。
一只杯子、一支笔、一度电……零碳会议的精髓,正是让“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