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应群伟 马瑞璟 戴宇
基层是政策执行的一线,是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更是国家治理中政令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身处服务最前沿,承担着落实政策、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多重职责,常被称为“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其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工作是否扎实,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更关乎治理效能。正因如此,中央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推动基层干部从冗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用在办实事、解难题上。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出现了执行走样、变味的现象。
有的单位简单将“减负”理解为“减事”,在工作安排和急难任务面前推诿退缩,甚至把“减负”当作不担当、不作为的“挡箭牌”;有的干部暗自庆幸“终于可以少干活了”,对待群众诉求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甩锅”“踢皮球”现象不断。这不仅违背了为基层减负的政策初衷,更严重损害了群众信任和政府公信力。
必须明确,基层减负的根本,在于减去不必要的环节、无效的劳动、重复的劳动,而不是减责任、减服务、减担当。减负的真正目的,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聚力实干,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升治理效能。减负不是一门心思做减法,而是有减有加、相互融通。减的是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加的是服务实效、群众满意度;减的是冗余流程、重复劳动,加的是有效治理、精准服务。基层干部怕的不是“事多”,而是“无效的事多”;群众怨的不是“忙”,而是“忙而无果”。
因此,减负不能浮于面,成为一件面子之事;也不能流于形,成为一件风行之事。基层减负,应有丈量之尺,丝毫之间能够精确度量变减之量;应有靶向之焦,焦距之变能够精确定准变减之向;应有触达之靴,步履之间能够精确踩准变减之核。
归根结底,减负不等于减质,不等于减责,更不等于减为民服务的初心。唯有减去虚功、增实效,减去冗余、增服务,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有感、让人民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