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区仿生鱼亮相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日期:09-25
本报记者 陈毅人 通讯员 黄[刍][亻]琳
本报讯 近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两条通体黑色、游弋在透明玻璃缸里的鱼儿引得中外游客围观拍摄。“这鱼儿真的能在西湖里找到掉下去的手机?”游客们好奇发问。
一旁的杭州西湖景区公安民警不紧不慢地演示起来:他把手机般大小的物体丢进水缸里,两条鱼儿瞬间“兴奋”起来,它们快速扇动尾巴,精准避开假山等障碍物后,朝着物体掉落的方向游去;民警手中的显示屏上,传回了鱼儿“拍摄”的遗失物体画面。
“这两条不是真的鱼,而是仿生鱼,是专为西湖场景定制的。它们外形仿造本地常见的鲤鱼,体长60-70厘米、体重4-5公斤,单人单手就可以拎起来。”民警介绍,鱼身的用材挺讲究的,躯干包裹密封舱体,内置电池与控制系统;尾部由柔性材料制成,可模拟真实鱼类的尾巴左右摆动,推进速度可达每秒0.3米,在浅水区游动时几乎不产生明显水流扰动。
西湖孕育着72种本地水生植物、56种鱼类。随着游客增长与生态保护需求升级,西湖景区公安分局联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出仿生机器鱼智能化无人平台,以非侵入式科技手段守护西湖水域生态。“要捞起游客掉进西湖的手机,以前传统打捞依赖民警凭经验用工具摸索,遇到深水区或淤泥区域,往往耗时半小时以上,甚至可能遗漏,而电子介质掉进湖里,将对水源产生难以恢复的污染。而仿生鱼能轻松进入浅滩、水草区等人力难及的区域,填补了水下巡防的盲区。”民警介绍。
如果遇到游客求助,民警会将仿生鱼放入水中,通过遥控器设定搜索区域,鱼体内的惯性导航系统能实时计算位置,避免迷失方向。头部的视觉传感器可在浑浊水体中识别手机、钱包等物品,配合底部的金属探测模块,哪怕是陷入浅淤泥的物品也能被锁定,定位误差不超过10厘米。若物品位于浅水区,民警可以直接操控“打捞杆”对准坐标打捞;若在深水区或复杂水域,则结合船只抵达现场,依据机器鱼传回的实时画面调整打捞角度。
“鱼身还搭载了水质传感器,能同步采集水温、PH值等数据,一旦发现某片水域PH值偏离适宜范围,将立即触发预警,为民警排查生活污水泄漏、游客丢弃污染物等问题提供精准方向。”民警介绍。它还能进行生物识别,遇到水生动植物,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会自动捕捉影像,民警可根据标注位置快速处置,将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记者了解到,根据计划,这批仿生鱼将于国庆黄金周前在西湖核心水域试用,后续景区公安将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实现“重点水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