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跟印染之变
守护蓝绿之乡
通讯员 俞红祥 刘斌凯 本报记者 孔珂依
本报讯 近日,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的空气里弥漫着隐约的机器嗡鸣。坐落于此的“蓝印小镇”,被誉为“中国印染特色小镇”,年产各类纺织面料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然而在产业集聚初期,粗放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逐渐显现。十多年前,柯桥区将全区印染企业集中搬迁至此,当时企业污水超标排放、污泥随意倾倒、废气直排等问题较为突出。
“自2012年开始,柯桥区公安分局抽调3名民警派驻到区环保局,成立环保警务室,主要是负责对印染企业违法行为的打击整治,这里就是我们主要的工作阵地。”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蓝印小镇”生态联勤警务站主任何永芳说,“经过多年发展,现在这个警务站融合了公安、环保、综治等多方面生态治理力量,实行巡查—接警—调解—反馈的一站式工作模式。”现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警务站,已成为园区生态治理的“前沿指挥所”和“便民服务点”。
上午10点,一名群众匆匆走进警务站,反映某段河道水体颜色异常。何永芳立即携带检测设备赶往现场,初步排查后判断为藻类繁殖所致。他将检测结果和现场照片通过警务站系统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备案,并对投诉人进行了及时反馈。“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不隔天,这就是警务站的效率。”
除了接处警,警务站还承担着普法宣传、纠纷调解、风险预警等职能。站内推行“环保义警”制度,聘请退休工程师、企业环保员、社区党员等担任义警,协助开展日常巡防和监督;设立“生态法治讲堂”,每季度邀请律师、专家为企业授课;建立“警企绿色对话”机制,定期组织企业与居民代表面对面沟通。同时,警务站还建立“企业环保联络群”,涵盖园区全部规上印染企业,实时推送环保政策、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企业可随时反馈问题和求助。
治理效能提升,既需机制创新,更需要技术赋能。警务站大屏上,“智慧蓝网”平台实时显示园区各企业重点点位的环保数据,与环保部门监测平台同步。“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或群众投诉,我们能第一时间调取视频、核查信息,必要时快速出警处置。”民警俞晓刚介绍。
下午3点,警务站突然接到指令:环保部门在夜间监测中发现某企业污水排放数据异常,需立即联合核查。何永芳与环保执法队员迅速汇合,直奔企业。
检查发现,该企业因设备老旧导致处理能力下降,虽非主观故意,但仍存在风险隐患。警务站当场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并协助联系技术团队提供升级方案。“我们不是一罚了之,而是要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何永芳说。
站在警务站生态监测显示屏前,实时数据跳动更新,园区地图上一个个绿色标识亮起——代表各企业当日环保达标。不远处,钱塘江畔白鹭翩飞,与整齐的厂房构成一幅和谐共处的画面。
“警务站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法治,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牵着企业,一头牵着群众。”何永芳说,“我们在这里,就是要让保护更精准、响应更快速、治理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