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规范“外包儿女”业态,以专业补充守护晚年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0003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特约评论员 胡建兵

  最近流行的“外包儿女”,是老龄化社会与城市化进程交织下催生的新职业形态,核心是由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接受子女委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填补亲生子女因异地发展等原因无法及时在场的空白。如辽宁大连一男子组建的“保镖团队”便属此类,其成员常身着黑衣、携带礼品,出现在养老院、老旧小区、医院等场所,为老人提供支持。

  从服务内核看,该业态的出现直指空巢老人情感与实际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的核心矛盾——大量年轻人离乡务工或异地发展,导致父母生病、遭遇纠纷时,子女往往陷入“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困境,而“外包儿女”通过陪伴聊天、陪同就医、代购物品、调解邻里纠纷甚至以“远房外甥”身份介入养老院矛盾等服务,精准回应了这一需求。服务价格依内容差异分级,基础跑腿服务约500元,全天陪伴服务可达2500元,主要覆盖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及丁克家庭群体,从实际反馈看,部分老人认为其填补了子女缺席的空白,帮助自己重拾了生活信心。

  但该业态在运行中仍暴露多重问题与风险。伦理层面,部分老人对“金钱维系亲情”的模式感到不适,担忧情感疏离;长期依赖非血缘关系的陪伴,易加剧对真实亲情的隔阂,且服务终止后可能引发心理落差,甚至可能因遗产纠纷等利益冲突破坏信任基础。专业层面,多数服务人员缺乏系统的护理知识与突发状况应对能力,难以妥善处理老人突发疾病、心理疏导等紧急场景;涉及医疗陪护、法律咨询等跨领域服务时,还常因资质不全导致责任推诿。管理与法律层面,当前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易滋生市场乱象;服务内容不明确、收费标准混乱等问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服务人员接触老人隐私信息、家庭财产时,还存在信息泄露、财产侵占的潜在风险。

  推动“外包儿女”业态健康发展,首先需明确其定位——仅为家庭养老的补充,而非替代方案,进而通过多维度举措规范运行、规避风险。在资质与合同管理上,需严格界定其与劳务派遣的差异,避免“假外包真派遣”,明确服务合同以工作成果为交付物而非直接管理服务人员;服务提供方须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涉及专业领域的需持有相应许可证,合同中应明确禁止服务人员介入老人财产处置,并签订保密协议。在行业监管上,有关部门应制定涵盖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质量评估体系的行业规范,引入第三方平台收集反馈,发包方需定期检查服务记录。在风险应对上,需针对老人健康危机制定标准化应急流程并联动医疗机构,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明确服务方、家庭及老人的责任划分。通过上述措施,可在满足空巢老人需求的同时,降低法律、伦理及操作风险,实现家庭、社区与专业养老服务的协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