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给浙江律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000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俞可薇 通讯员 符俊

  近日,许相如刷到了新一批“1+1”法律援助志愿者抵达派驻点后发的朋友圈。照片里空间狭小、设施简单的办公室,将他的思绪拉回2年前——许相如是浙江六和(湖州)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2023年9月,作为湖州市首位参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律师,他告别家乡,前往2000公里外的贵州省赫章县,开启了法律援助之旅。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以“夜郎故里·黔山之巅”著称。许相如提前对赫章县做了些“功课”,又给当地司法局的公众号点了关注。许相如还记得第一次抵达赫章的情景。他从北京飞往贵阳,又坐上了赫章县司法局的车,250公里山路、4个小时的车程,汽车在云雾缭绕的山上穿行。赫章全县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四面环山,下车那一刻,他仿佛置身与世隔绝的山谷。穿透山间的云雾中,许相如深吸了一口满带负离子清香的空气。

  当天,许相如就有了自己的岗位——赫章县司法局法律援助接待窗口,负责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并承办指派的案件。他也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兼宿舍,收拾干净后,简陋但温馨。

  语言,是许相如面临的第一关。赫章县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回等3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1.96%,上岗没多久,许相如就遇到了难题——一名眼含泪水的学生用当地语言求助,许相如完全听不懂,只好请求一旁的同事充当翻译。原来,这名学生的父亲在外省务工时不慎从屋顶坠落,花费医疗费10万余元,但雇主垫付了5万余元后便不肯再付。许相如接手后,多次对接各方,最终促成当事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在这个案子里,我听懂的第一句方言,是‘钱开过了’,意思是钱付了。”许相如回忆,此后他积极学习,多听多问,很快就能把当地方言听个大概。

  刚到赫章时,许相如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90%以上是刑事案件,不少案件都是当天开庭当天通知指派援助律师,援助律师的准备时间非常紧张。为此,许相如多次向当地法院等部门提出“刑事案件中发挥法律援助律师的重要作用”等依法依规建议。此后,当地法院采纳了其建议,至少提前3天通知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得知这一消息,我特别高兴。”许相如说。

  在赫章县,给许相如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条公路。这是一条走出大山的路——470米的挂壁公路,是村民在笔直的悬崖上一錾一锤、历时近3年凿出的。许相如每次开庭,都会经过这条崎岖的公路。“来回不知跑了多少趟,连我的恐高都治好了。”许相如笑说。

  为期一年的派驻结束后,思考再三,许相如又续了一年。“这里还需要我。”许相如说,就从普法来看,未成年人是普法的重点对象,当地很多学校都需要开车3个小时、徒步1个小时才能到达,“孩子们需要知晓法律知识,还有很多学校我还没有去到”。许相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法律知识,不仅面向未成年人,也面向留守妇女。

  许相如还有了个“徒弟”——当地青年律师翟得江。从法律检索、案件分析到文书撰写,许相如手把手地传授执业技能给翟得江。

  2年时间,许相如值班解答来访群众咨询340余次;办理刑事案件175件、民事案件50件、土地仲裁案件及劳动仲裁3件;参与重大纠纷案件调解工作6次、农民工讨薪调解工作7件;挽回群众损失100万余元。

  据悉,“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由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每年组织一批律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中西部律师资源不足的地区服务1年,为当地的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律师参加“1+1”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