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医不自医”何以解?浙江为医务人员开设“树洞”热线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000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潮新闻 杨茜 李彬

  “工作忙起来没日没夜,我根本顾不上家庭,孩子的考试也完全顾不上。”“每天面对患者,接收到的大部分都是负能量,我的情绪也会跟着很Down。”“现在越来越卷,晋升好比过独木桥,要临床,要科研,我就像个陀螺不停地转。”……电话那头,是素不相识的医者同行,诉说着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苦闷和困惑。

  这是由浙江省医师协会主办,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同开通的浙江省医务人员的心理援助热线(“白衣心语”热线0571-85029595),每周三14:00-17:00,在线为医务同行们筑起“心灵港湾”。

  都说“医不自医”,在大众看到的“高能量”医者的背后,是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我是一名医学生,还在规培。”年轻的声音,却没有丝毫朝气。小项(化名)不是浙江人,人生地不熟地闯荡杭州。原本就有些内向的他,融入新环境颇有难度。他甚至对职业有了动摇。他说,当初意气风发地选择医学,单纯地认为“救死扶伤”是一件光荣又神圣的事情。然而工作后的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患者的抱怨和不理解成了日常。“我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这个工作真的适合我吗?”他喃喃自语,充满失落。

  理想与现实差距带来的挫败和困惑,是很多年轻医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正确调整心态非常关键。热线工作人员、中级心理治疗师陈秋霞运用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小项重新审视这些挑战:“患者的不满和抱怨往往不是针对医生个人,而是对疾病恐惧和就医焦虑的一种表达。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些情绪,正说明你是一个有同理心的医生。”同时,她通过回溯初心的提问,引导小项重新连接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观,帮助他在挫折中看到自己仍然坚持的专业精神和医者仁心。

  “你可以尝试着每天记录一个感到自己被患者需要或理解的瞬间,哪怕是微小的温暖互动。”陈秋霞说,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来电者逐步重建对职业价值的认同。

  医者往往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平衡。

  “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呀。”芊芊(化名)无奈地叹着气。30多岁,博士,副主任医师,芊芊在外人眼中就是妥妥的“学霸”,相比同龄人条件优越。然而,工作上再春风得意,个人问题仍是她的软肋。在家人和朋友的介绍下,她也相过亲,但都没成功。后来,随着年纪渐长,介绍的人越来越少,当她已经准备标榜“独身主义”时,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位优质男士。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女孩一样,芊芊陷入了暧昧的“患得患失”中。不好意思向朋友开口,又无处“咨询”,她便拨通了心理援助热线。

  “因为电话里是陌生人,没有现实中的各种顾虑,我也能敞开胸怀聊这么私人的话题吧。”芊芊说,因为缺乏恋爱经验,和对方相处的过程中,有吸引自己的点,也有让她不舒服的细节,她不知道是自己小题大做还是这个人不值得,“想靠近又害怕靠近”。

  现实生活中,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婚恋问题比较棘手,身为过来人的接线员完全能理解,“对待亲密关系,女孩慎重一点没有错。我们评估一个人要看整体,也要看细节。大方向没错就行,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很多是可以磨合的。哪有那么严丝合缝的螺丝螺帽呀。所以你们还可以再处处看。”

  “白衣心语”心理援助热线自从开通以来,收到的这些来电,只是冰山一角。陈秋霞说:“很多医务人员习惯于照顾他人却忽视自己的需求,甚至认为寻求帮助是脆弱的表现。我们希望通过热线的服务,形成一个让人放心的‘树洞’,打破这种偏见,让更多医务工作者在需要时能够勇敢地寻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