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餐桌上的信任,不该是昂贵的“盲盒”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00003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钭钭

  近日,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事件起因是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称在西贝就餐“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回应,称所使用的是“预加工原料”而非预制菜。这一来一往,让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有关定义的争论,实则折射出当前餐饮行业在效率与体验、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

  从专业角度而言,“预制”与“预制菜”确有区别。根据国标,预制菜通常指已完成烹饪、可加热即食的成品;而很多连锁餐饮企业所使用的“预制”,多是指对原料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如切配、腌制、调味等。然而,普通消费者无意深究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更在意的是餐品是否“现做”、体验是否“新鲜”。这种期待与现实一旦错位,便容易引发对品牌诚信的质疑。

  应当明确,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在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大势之下,中央厨房与冷链配送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稳定口味和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连锁企业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使用了预制技术,而在于企业是否坦诚公开、是否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一旦商业效率压倒了用餐体验,行业话语脱离了大众认知,消费者的信任便会迅速流失。

  公众在此次事件中反应强烈,背后实则关联着两层社会现实:一方面,当前一些餐饮消费价格上涨,“贵却不新鲜”的落差令人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饮食远不止于果腹,它承载着情感、仪式与温度,聚餐讲究的是热气腾腾、现炒现做。而当预制菜“无声”地取代明火灶台,消费者所失望的,不仅是菜品的口味,更是对那份“人情味”与“烟火气”期待的落空。

  因此,这场争论远非概念之辩。企业若一味强调行业定义、漠视公众感受,类似的信任危机仍将上演。

  值得欣慰的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将为预制菜设立清晰的身份认定,并有望强制餐饮企业披露使用实情,可谓行业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一步。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在以下三方面持续推动:建立透明的菜单标识机制,保障消费者知情选餐;鼓励企业差异化定位,快餐可主打效率,正餐则须回归“现制”体验与人文服务;倡导“透明即竞争力”的诚信理念,推动企业将开放沟通作为品牌资产来建设。

  食事,是人与生活最温暖的相遇。预制菜本身无过,错在“透明”与“选择”的缺席。唯有以坦诚重建信任,将选择权交还到消费者手中,“预制”类餐品才能褪去争议。技术进步如何才能不负人间烟火?答案,始终写在“人”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