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法庭+人大”联动共治
奏响基层善治新乐章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00007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首席记者 许梅 通讯员 刘昊 黄婧怡

  浙西群山,溪涧潺潺;千年宋镇,法韵悠长。扎根于常山县芳村镇的芳村人民法庭,历经七十余载岁月,始终秉持法治惠民的初心。如今,法庭以党建为引领,携手乡镇人大构建“法庭+人大”基层协同共治机制,将司法服务融入乡村肌理,在千年宋镇奏响基层善治新乐章。

  “以前立案、调解、送达,得跋山涉水两个多小时。如今十几分钟就能完成,老百姓再也不用跑断腿了。”让法庭干警谢根辉感慨的这一转变,源于“法庭+人大+共享法庭”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

  芳村法庭管辖芳村镇、新昌乡、东案乡及辉埠镇宋畈片区。作为定分止争第一线的基层法庭,每天直面的虽然多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但这样的“民生小事”恰是事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大事”。

  为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芳村法庭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人大联络站为枢纽,联动三镇四十村的人大代表,实现诉前调解、立案导诉、文书送达等流程线上一站式办理。对邻里纠纷、分家析产等农村常见纠纷,芳村法庭与乡镇人大携手建立“代表说理+法官说法”双轨调解机制,用法理和人情化解村舍间的“恩恩怨怨”。

  2025年初,甘某甲、甘某乙兄弟因围墙挤占公共通道争执多年——道路一侧是三米高的田坎,安全隐患突出,兄弟俩为此产生分歧。属地乡镇依托共享法庭平台,对接法院指导法官,并联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开展联合调解。人大代表熟悉村情,拉家常梳理多年恩怨;承办法官再讲法律,明晰公共通道的权益边界。经过一个月的耐心沟通,不仅摸清了兄弟俩的真实诉求,更争取到两家晚辈的支持。最终,被告主动拆除围墙,并邀请法庭干警前去“验收”,剑拔弩张的邻里情在“代表说理+法官说法”中重归和睦。

  2025年以来,依托这一机制,芳村法庭指导线上立案216件次,指导村民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79件。

  “基层小案,装着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芳村法庭庭长徐广显说,“用心用情化解矛盾,才能实现政治、法律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而这份初心,也体现在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农村集体组织运行进一步规范,“成员资格如何认定”“外嫁女能否保留成员身份”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对此,芳村法庭找准破局关键——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是延伸司法服务的重要力量。8月28日,芳村法庭联合芳村镇人大,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专题普法宣讲。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齐聚一堂,法官叶剑以“法条+案例”的形式,结合典型案例,对集体成员资格、收益分配等群众关切的条款进行讲解,把抽象的法条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实务指引。宣讲后,干警还为代表们解答疑难,针对成员资格争议、收益分配纠纷等问题从法律层面进行剖析。

  “这场宣讲就像是一场‘及时雨’,为代表履职增添了底气。”芳村镇人大主席何利民说,“代表们学透法律,才能更好指导村级工作,守住群众的合法权益。”

  2025年以来,芳村法庭干警定期走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循着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精准把脉基层法治需求,开展环境保护、校园安全等主题法治活动十余次。同时,法庭干警定期撰写辖区矛盾纠纷态势分析报告,报送乡镇党委决策参考,当好基层治理的“法治领航员”。

  从“双腿丈量山路”到“线上跨越山海”,芳村法庭扎根浙西七十余载,以“法庭+人大”联动共治为笔,绘出基层善治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