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希蕉向师父展示自己的观点
周宗伟与犯人谈话
通讯员 许巍巍 范向伟 本报记者 王春苗
上午8点,办公室的门刚打开,一叠厚厚的入监材料已经送了进来。民警郑希蕉端坐桌前,开始翻阅材料。他的身边,坐着一位神情专注的老民警——周宗伟。两人低声交谈几句,便开始了一天的评估会商。
这是浙江省乔司监狱入监评估工作中的一对师徒组合——一位是深耕罪犯风险等级判定的专家,一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青年民警。年龄差了一代,观念不尽相同,却在一次次并肩评估中,找到彼此的节奏与信任。
“师父的直觉”
“你别看他现在分析得头头是道,刚来的时候,都不敢和情绪激动的犯人对视。”周宗伟打趣道。郑希蕉笑了笑,没反驳。他确实记得,第一次参与危险度评估,一个患有精神障碍倾向的新犯突然情绪失控,他一时语塞,甚至忘了按桌上的报警器。“周老师事后没怪我,只说了一句‘人有情绪,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咱们要学会先稳住自己’,我记住了。”郑希蕉说。
周宗伟常对郑希蕉说:“评估,不是给人贴标签,而是判断风险能不能管得住。”凭借20多年工作经验,他熟悉每一类罪犯的语言模式、眼神变化、身体反应。这些“非系统变量”,郑希蕉称之为“师父的直觉”,“这背后是上千次个别谈话的实践积累,是我要学习的宝贵经验。”他说。
一起守住“窄门”
“周老师的直觉”,郑希蕉佩服不已,但他也清楚明白,时代在变,危险评估也在进化。“我上大学时觉得心理学是研究‘情绪’的,进了单位才发现,其实它更重要的是‘行为预测’。”郑希蕉尝试把心理测量、行为编码系统化引入评估流程,借助技术模型,为罪犯的情绪稳定性、攻击冲动控制力等指标打分。他主导建立的“情绪识别+历史行为轨迹”二维模型,已在多个案例中验证了有效性。
“有时候模型分析是‘低风险’,师父却说‘不能掉以轻心’。那一刻我明白了,再先进的系统,也替代不了人对人的判断。”郑希蕉说。
而周宗伟也在默默转变。尽管他嘴上常说“搞这些新玩意儿不如多看看人”,但徒弟每次跑数据、分析案例,他总是在一旁看着,有时还“不懂就问”,比如“这个测出来的‘情绪敏感’具体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像以前我们说的‘怕被碰到痛处’?”
“你以后不一定要像我一样,你得有自己的判断。”周宗伟在一次评估结束后,对郑希蕉说。那天,他们面对的是一名年轻的诈骗犯,从言谈举止看似轻松无害,但郑希蕉坚持建议加做一次深度测评,最终识别出其有较强的操控欲和极端情绪潜在风险。
周宗伟点头,没再多说什么。那一刻,郑希蕉知道,自己真正得到了师父的认可。
“做入监评估,是‘迎着风险走’。”周宗伟说,这份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初入监的罪犯,情绪起伏大、信息不稳定、不确定性高。“评得不准,就是管理风险;评得太保守,就是资源浪费。”在他看来,这是一道需要理性判断与责任感共同守住的“窄门”。
而对郑希蕉来说,压力不仅来自评估本身,还有“接班”的无形重担。
如今,监狱里每一名新犯入监前,都会经历这对师徒的联合评估流程。他们也在着手修订的《入监危险度评估工作手册》,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操作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