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八年结案2.4万件
日期:09-09
见习记者 蓝昕宇 通讯员 滕腾
本报讯 9月8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八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中院召开。会上发布了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知产审判工作情况(2017-2025年)及杭州法院服务保障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4万余件,审理了多起全国首例案件,如全国首个“数据产品商业秘密保护案”“微信小程序案”“数字藏品案”“虚拟数字人案”等,案件覆盖商标、专利、商业秘密、著作权等多个领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杭州方案”。
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庭长王江桥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杭州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出涉网比例高、新类型及疑难复杂案件大幅增长的特点,“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基因技术、新型商业模式等前沿领域,往往缺乏先例可循,需要探索新的裁判规则。”
例如,在一起“虚拟游戏中使用现实商标是否构成侵权”的案件中,某知名汽车品牌A公司起诉称,多家被告未经授权在虚拟游戏中大量使用其商标,从事制造、销售、广告宣传甚至品牌联名和资金募集等商业活动,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索赔100万元。一审法院认为虚拟汽车与现实汽车不属于类似商品,不构成侵权。
二审法院改判认为,虚拟汽车与现实汽车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群体等方面存在显著关联,结合商标知名度、被告宣传中刻意强调联名关系等因素,最终认定构成商标侵权,判决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100万元。
在涉外知识产权审判中,杭州法院积极发挥审判职能,公正审理涉及LV、资生堂、西门子、博柏利等国际品牌的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
据悉,在审判实践中,杭州法院始终坚持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在审结“AI种草笔记不正当竞争案”等人工智能相关案件后,杭州法院发布专项服务保障意见,明确六类人工智能纠纷的裁判理念;落实严格保护,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多种途径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重复侵权、恶意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此外,针对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特点,杭州法院完善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由大学教授、科研专家等47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技术调查官团队,打破专业壁垒。
“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始终与技术多元创新加速的节奏同频。”杭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池海江表示,“下一步,杭州法院将以开阔的视野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以更智慧的审判赋能创新发展,以更完善的机制守护创新活力,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杭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