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智慧为笔 民声为墨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00007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养老驿站
文化体育公园
“今晚有约”夜巡收集民情民意
“红色主理人”

  通讯员 朱雪妹 见习记者 王芳

  有这样一个村庄,它既是“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也是“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更以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让“停车难”变“幸福位”、让文化礼堂“夜焕新”、让民生服务“四季暖”——它就是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这个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村庄,正以智慧为笔、民声为墨,用一个个鲜活实践回答“乡村如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时代命题。

  机制破题: 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主理人”

  “水管这样埋下去,到了雨季,蔬香园肯定积水!”在蔬香园扩建工程的工地上,村民老周攥着卷尺,阻止了试图简化施工的工人。有20年建筑经验的老周,是华丰村“红色主理人工程监督团”的一员。

  “监督不是找茬,是为了让大伙放心。”这是监督团15名成员的共识。监督团由老党员、热心村民组成,已累计巡查120余次、整改37处质量问题,助力蔬香园扩建、停车位改造等工程高质量竣工,群众满意度达98%。

  “红色主理人”机制,是华丰村打破“干部干、群众看”僵局的“金钥匙”。6名党员牵头担任“主理人”队长,分领好人好事、人居环境、共富工坊等6大板块,再吸纳热心村民组成治理队伍。效果显而易见:在文化礼堂,32名“轮值馆长”经过沟通技巧、活动策划等专项培训,让曾经夜间闭门的礼堂变身“夜校课堂”;夜色中,“红色主理人”带领志愿者、每户推选的“平安户长”开展“今晚有约”夜巡,收集民情民意,村民随口一提的“想要羽毛球场”“去儿子家要绕路,洛溪河上有座桥就好了”,都被认真记录、分类梳理,最终转化为文化体育公园、“网红打卡点”的洛溪河人行桥……

  如果说“红色主理人”是“领头雁”,那么“三类五步民情直通车”就是“制度轨”。华丰村将村务分为“通报类、恳谈类、表决类”,通过“提事、议事、定事、办事、评事”五步流程,让村民全程参与。2024年停车位改造中,村干部带着设计图逐户征求到57条意见,优化出“保留休闲座椅、调整车位间距”方案;招募5名村民义务监督员,既当“工程解说员”又做“矛盾调解员”,让支持率从71%跃升至99%。

  而“3210工作法”更像是“民意标尺”:30%以上反对坚决不做、20%反对就完善、10%反对就解释。2021年停车位改造因反对近30%搁置,2024年经调整后反对率低于10%才推进,“不是干部拍脑袋,是用数据量民心”。

  从“今晚有约”夜巡议事收集民意,到“房东议事会”联动租户、房东、警务室化解纠纷,再到“三类五步民情直通车”保障决策透明,华丰村用一套“组合拳”,实现了治理权力的“重构”——村民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需求提出者、过程监督者、成果受益者”。127名村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共建氛围,让治理有了“全民参与”的根基。

  数字赋能: 让治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智慧精准”

  “以前攒积分要跑村委会登记,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申报,还能查兑换记录,太方便了!”村民王阿姨打开“华丰e家”小程序,指尖划过“积分兑换”页面,从米面油到邻里食堂就餐券,再到神龙湾景区门票,清晰明了。这背后,是华丰村打造的“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这也是数字化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步。

  华丰村的数字化,从不是“为了数字而数字”,而是精准对接乡村治理的“痛点”:全村1055户、4个网格、40名微网格长,如何让信息不“堵”、服务不“断”?“华丰e家”以“一户一码”为纽带,将党务、村务、平安建设、文明实践等服务“搬”上云端——村民能在线看公告、报诉求、攒积分;村干部可实时查网格数据、理民情清单、督项目进度。比如,“华丰e家”积分制,围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细分10余项加分项,村民参与夜巡、监督工程、提建议就能攒积分,积分可在线兑换超市商品或线下服务,既解决了“好人好事难量化”的问题,更让“参与治理有回报”的理念深入人心,121万余积分中70万余分被兑换、2万余分被捐赠,“德治”有了数字化的“落地载体”。

  数字化的深度,还体现在精准治理的细节里:在“网格+民声”模式中,华丰村将“清楼扫户”行动与海宁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结合,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四色网格”管理中,绿色(普通农户)、蓝色(出租户)、黄色(困难户)、红色(重点关爱户)的分类信息实时同步至平台,网格员可精准对接需求——黄色家庭需要帮扶、红色家庭需定期走访,数据“多跑路”让服务“不缺位”。正如村党委书记潘金明所说:“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代码,是连接民心的‘线’,让我们知道村民要什么、缺什么,治理才能‘对症下药’。”

  民生为本: 让共富成果从“纸上”落到“心上”

  “南面有养老驿站、北面有民生服务综合体,我们天天来聊天、健身,心情舒畅!”在华丰村南北两处的活动中心,老人们的笑容格外真切。作为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35.67%的村庄,华丰村始终将“民生温度”作为治理的终极目标,而“四季筑梦”品牌的打造,更是让“村美民富人和”的图景从愿景变成现实。

  “春苗”护成长。作为海宁市首个村级育儿补助项目,“华丰e家·筑梦春苗”为二孩、三孩家庭分别发放3000元、8000元一次性生育补贴,让新生命的到来更有“底气”。

  “夏花”助成才。华丰村设立“益路共富·筑梦未来”奖学金,今年已为10名高考、硕士研究生优秀学子发放6.5万元奖励;更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让“人才兴村”不仅仅只是口号。

  “秋实”保健康。今年,华丰村组织“华丰e家·健康有礼”体检项目,已为884位村民守护健康;大病医疗救助为第一批45户家庭发放26.6万元补助,切实减轻患病村民的经济负担。

  “冬根”暖夕阳。2024年,华丰村为765名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47.64万元重阳慰问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的棋牌室、影音室,让“老有所乐”有了具体载体。

  不止于此,华丰村还建成了功能完善的邻里中心——舞蹈室、健身房、电影院、礼堂书屋一应俱全;打造占地5亩的文化体育公园,篮球场、网球场、儿童游乐设施满足全年龄段需求;利用闲置房屋改造的“书韵之家”藏书5000余册,每月的读书会、书法课让村里充满书香气。在这里,村民们无需出村,就能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便捷服务与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