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下基层
点亮“善治名城”平安星火
日期:09-05
讲师团培训会现场
消防演练
消防安全检查
调解现场
案件会商
讲师团将平安智慧深植基层沃土
(上接1版)
“善治名城”建设基层业务培训讲师团的成员们,或曾于风暴中心化解重大冲突、或于危难之际精准指挥、或在突发事故中力挽狂澜、或日复一日扎根平凡岗位用耐心织就基层平安经纬。
“大水漫灌”式的培训难以满足千差万别的基层需求,天台县创新采用“基层点单、讲师备菜”的精准培训模式。15个乡镇(街道)根据自身地域特点、产业结构、风险隐患和治理短板,分别开出了量身定制的“培训菜单”:雷峰乡勾选了“消防隐患整改与应急疏散”,平桥镇标注了“精神障碍患者监护难题”,龙溪乡紧急加注了“山洪灾害防御”……由县委政法委汇总梳理后,讲师团“照单备菜”,精心准备课件和案例,确保每场培训都如“及时雨”,实现真正的靶向施教、按需赋能。
模式创新,锻造平安扫雷“工具箱”
在坚持传统业务培训模式的同时,讲师团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力求实效。
前期,讲师们结合天台县开展的平安扫雷“百日攻坚”行动,深度聚焦各乡镇(街道)平安建设中的“雷点”,针对当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最需强化的业务能力,认真总结经验,精准明确授课方向与内容要求;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确定最具实战价值的培训课题,精心组织,分类施策,从严把控授课质量,着力打造精准对接基层需求的“点单式”培训。
在“矛盾化解”课堂,互动氛围尤为热烈。讲师们不仅讲授“法、理、情”三维融合的调解心法与沟通技巧,更将一个个鲜活的、棘手的真实案例搬上讲台。
一次,在某乡镇的培训现场,年轻学员小赵急切提问:“房东与租客因押金返还问题争执不下,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甚至动了手,我们多次组织调解都陷入僵局,这种‘火药桶’该怎么‘有效降温’?要从哪里找到突破口?”
当时,担任主讲的是有着30多年调解经验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施仁利。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肯定了小赵的观察:“你抓住了‘情绪激动’和‘各执一词’这两个关键起点。”接着,他给出了核心要诀:“调解不是判官司,核心在于化解怨气、重建沟通、解决问题。要记住三点:过程‘冷处理’、态度‘暖沟通’、方案‘接地气’。”施仁利还分享了如何运用“背靠背”调解法、寻找“关键第三人”协助等具体技巧,令在场学员茅塞顿开。
课程设计直指平安建设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讲师团秉持“短时高频”的授课理念,将宏大命题拆解为基层干部可学可用的“工具箱”,采用“现场讲课+现场答疑+情景模拟”的形式,全面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平安建设、信访办理、矛盾化解、治安防控、应急处突、消防管理等“六大核心”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基层干部“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讲师团将每场培训的时间严格控制在3小时内,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据悉,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已完成首轮培训,反响热烈。
实战赋能,硬核淬炼化“险”为“安”
讲师团带来的,不仅是“单点突破”的技巧,更是治理模式的深刻革新。
在消防管理专题培训上,讲师们强调了“预防优于扑救”,并在现场算了一笔触目惊心的“安全账”:“一次小火情,哪怕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商户停业整顿、内部装修烧毁、商品货物损失、声誉受损客源流失……这些加起来至少损失5万元。但是,更换老化线路、规范敷设套管、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保持疏散通道畅通等,这些投入最多几百上千元。”
培训会后,某乡镇深刻汲取讲师们剖析的“三合一”场所火灾教训,在讲师团专家的现场指导下,以辖区内小微企业、家庭作坊、民宿等高风险对象为重点,组织消防、派出所、网格员等力量,展开地毯式隐患排查与标准化改造,为辖区居民家庭和企业筑牢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防火墙”。
讲师团这支燎原的星火队伍,将平安智慧深植基层沃土。他们奔走乡间,以精准赋能淬炼基层干部的“硬功夫”。当每位基层干部成为“行家里手”、每处隐患得以及时化解,“善治名城”宏图便跃出纸面:秩序与温情交融、活力与安宁共生。这方由专业夯实的沃土,正筑起最坚实的幸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