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火车票退场,便捷服务莫忘承载温度
日期:09-03
本报评论员 端点星
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新闻引发众人关注。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9月30日之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其实,我国火车票“无纸化”进程从2018年就开始了,2020年6月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乘客可持有效身份证件“一证通行”。2024年11月1日起,铁路客运领域全面实行电子客票,部分旅客打印的蓝色纸质卡片其实是纸质报销凭证。“无纸化”举措,提高了个人出行的效率和体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每年还可减少约1000吨纸张的消耗。
如今,再过一个月,纸质报销凭证也将成为历史。不少网友发出感叹,一些热衷于收藏票证的人叹息今后少了份纸质寄托;更多人则在担忧,以后老年旅客会不会遭遇“乘车难”?“12306回应停发纸质票不便老年人”也因此冲上了热搜榜。
12306工作人员表示,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可由亲属代买车票,乘车信息可以由代买人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通知乘车人。如以上方式也有不便,可以让乘车人携带身份证件前往车站人工窗口或自助机柜,现场买票,打印行程信息单。也就是说,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依旧可以去窗口买票,车站会给一张行程信息单,上面记载有相关信息。购票、乘车流程其实没变,只是发票的形式变了。
对于12306的回应,部分网友仍对适老化服务存在不足、老人实际需求被忽视等提出担忧。这并非网友们多虑,而是现实中老人乘车的确存在不便:比如独居或无人协助的老人操作困难,部分老人视力不佳或识字有限,自助机交互仍有门槛;短信通知依赖预留手机号,部分老人未绑定或遗忘号码导致接收失败;行程单无报销功能,需报销的老人要额外申请电子发票,流程复杂;部分老人习惯凭票核验信息,电子化切换可能会引发心理不适。
科技的进步,要速度也要有温度。对于网友们的担忧,铁路部门不妨在工作环节上多下一点功夫,在细节处理上多花一些心思,甚至在数字化主航道旁开辟一条并行的传统服务支流。比如加大行程信息单的字号,方便视力退化的老人阅读;车站里设置专门针对老人的敬老窗口,工作人员协助查询车次、打印行程信息单、引导进站;增加引导员和志愿者的数量,及时协助老人在自助机柜上操作;自助机柜的界面增设语音提示或提高声量,同时简化步骤,降低操作门槛。此外,还可以推出便捷服务,让老人拨打电话后即可获得车站协助支持。
当然,让老人安心踏上旅程,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帮扶。子女要多多关心老人,帮助他们慢慢爬过数字的“缓坡”;可在部分社区探索代购火车票并打印行程信息单,便利老人;公益组织可为老人提供车站接送、协助打印行程信息单等服务。
“纸质票承载温度,电子票传递效率。告别的是一个时代,迎接的应是更轻盈且温暖的旅程。”一名网友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期待在高效出行、推动进步的同时,有关方面能进一步优化细节,让便捷与温暖并存,真正实现数字化出行“一个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