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敲门,应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日常
日期:08-28
本报评论员 应群伟 戴宇
社区、社工、网格;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每一个专属名词的背后都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而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关注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便民、助民、利民、惠民。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普及,“在线”“在网”“在云端”都成为了社区治理的工具,也印证着社会治理的模式之变、效率之变。然而,对于人这个个体,工具的革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做好对人的“望闻问切”,工具再先进又能怎样?依然有可能望而却步、止步于半道。因此,对社区治理的基层工作者而言,敲得开门、进得了家、同坐同聊,方可理得了事、解得了难、去得了怨、帮得上忙。
勤于敲门,目的是让居民之声可以走出屋外。很多居民怨言不出门、意见不出家,屋内屋外两种声音。久而久之,隐蔽之处越多,社区治理就可能失真,社区工作者费时费力费神的同时也浪费了治理的最佳窗口期。因此,把门敲开,不但少了不必要的去伪存真,关键更在于双方可以面对面说问题、点对点话解法。
勤于敲门,目的是让日常变为家常。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有工作时间、有作息规律、有工作条线,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常态。但是对于一个居民家庭而言,他们的日常并不受时间的约束、要求的制约、内容的框定,他们的日常更多的在于一个“多”与“变”:需求趋多、矛盾易变。因此,将居民的家常融入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就变得尤为重要。话家常,亦可成“家人”,一家人亦便于同助、同谋、同求、同解。
勤于敲门,目的是让社区与居民的互信之门可以常建常开。互信的前提在于熟悉、熟知,双方知根知底。过度依赖治理工具很多时候会让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互为“陌生人”“记号符”,相互之间的具象化形象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这本身就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疏远感。因此利用敲门,面对面建立理解与认同的双向奔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越过陌生的屏障、跨过误解的鸿沟,迈向共识的通途。
勤于敲门不但是敞开欢迎、拥抱互信,同样也是走向共建、共议的关键一步。社区治理的主动为之,还在于居民的共同参与。居民走出家门既是关心门外事的开始,也是从“小家人”变成“大家人”的角色转变。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群议群治的关键就是需要更多居民成为社区这个大家的主人,从而变谋社区事为谋分内事。
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工作者的主动伸手,也需要与居民的理解握手、信任牵手、互成帮手。所以,勤于敲门应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