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徐晓 顾洁丽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近日引发的投诉风波,既是公众文化参与意识的一次体现,也折射出“历史人物该如何被纪念”的深层命题。投诉者担忧画面误导青少年、建议替换为握拳形象,这份对文化传播的审慎值得理解——通过“浙里办”表达诉求,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利的正当行为,不该被苛责。
但争议的焦点在于,这份善意的担忧,无形中陷入了“历史符号化”与“影响泛化”的认知误区。
投诉者希望塑造一个更“完美”的鲁迅形象,却忽略了历史人物最珍贵的特质——真实性。鲁迅从不是悬浮于神坛的“无瑕符号”:他是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民主战士,以笔为刃剖开时代的沉疴;也是在书桌前点燃香烟、蹙眉思索的普通人,指间的烟卷是他与文字为伴、叩问现实的生活印记。将这一生活化细节等同于“负面示范”,实则是放大了单一场景的影响,弱化了鲁迅精神的核心。青少年对他的认知,应建立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批判精神上,而非被一个生活片段定义。
这种试图“纯化”历史人物的诉求,还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某种倾向形成微妙呼应:后者常以“规避争议”为名抹去真实细节,将人物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标签,而若为追求“绝对正确”修改墙画,本质上也是对历史本真的回避。
值得欣慰的是,纪念馆“尊重历史,不受一人言论影响”的回应,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生活化的鲁迅受大众认同”的表态,守住了文化纪念的初心。文化纪念的意义,从不是打造一尊无瑕的偶像,而是搭建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墙画里的香烟、书桌上的手稿、字里行间的锋芒,都是触摸鲁迅精神的通道。他的伟大,恰恰在于他的复杂性:既批判时代的愚昧,也承受时代的局限;既拥有战士的刚毅,也保留常人的烟火气。这种真实,让他从历史书页中走出来,成为可感、可思、可学的精神坐标。
我们尊重每一份对文化传播的关注,因为社会的进步需要多元之声。但同时也需明确: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不该以牺牲真实为代价;对青少年的引导,关键在传递精神内核而非纠结于表象细节。真正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坚守历史本真的定力中,也体现在包容多元声音的胸怀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传承鲁迅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风骨——这种风骨,根植于他对人民深沉的爱,也根植于他对世界不虚美、不隐恶的诚实。这,才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