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好友为钱拉扯
执行干警温情调解
日期:08-26
昔日好友为钱拉扯
执行干警温情调解
通讯员 冯冰鑫 曹文莹
本报讯 “丁警官,小王出现在江边,你们快过来!”近日,嵊州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法警丁琦伟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申请执行人小俞语速飞快、情绪激动。
小俞和被执行人小王曾经是好朋友。2年前,二人商定合伙投资商场娱乐设施并由小王负责具体执行,但因市场环境变化未能实际经营,被迫“散伙”。之后,小俞起诉小王要求返还投资款5万元,双方经调解达成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但是小王仅归还1万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我实在是没办法,要么你们把我送去拘留吧。”丁琦伟赶到现场后,小王目光闪躲、双手紧攥。丁琦伟将小王“请”进警车内。
江边行人如织,江面波光粼粼,车窗外的温馨惬意与警车内的尴尬拘谨形成鲜明对比。“真的不想再努力一下吗?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车内,丁琦伟试图与小王沟通,打破凝重的气氛。
话音未落,小王突然失声痛哭。独自抚养2个女儿、从事3份工作、另案刚履行完毕……小王的哭诉中,有着独自扛下重压也不愿拖累家人的倔强,这让丁琦伟看到案件转机——小王并非恶意拖欠,案件有望破局。
于是,丁琦伟拨通了小俞的电话,向她转述小王的遭遇和压力。
“如果小王被拘留了会怎么样?”小俞在电话里问。“根据小王的实际情况,拘留15天后可能会影响工作和收入。如果你同意,我们再坐下来谈一谈。”丁琦伟向小俞分析了当前情况,并努力争取沟通机会。
调解安排在法院接待室,丁琦伟给二人各递上一杯温水,暖意顺着杯壁传递。
“我一下子拿不出4万元,可不可以分期。”小王思考良久后,试探性地问。
“我只接受一次性付清。”小俞的坚决让小王再次泄了气。
随后,丁琦伟将二人分开,进行“背对背”调解。“拘留只治标不治本,债务还在,孩子会短暂脱管,你出来后若失去工作,路会更难走。”“我们可以拘留,但她一旦失去工作,拿钱会更难。”在丁琦伟的努力斡旋下,双方在履行方式上艰难地互相靠近。
看着昔日好友的落魄模样,小俞怒气渐消,“如果一次性付清,我可以减免2000元。”小王紧握水杯的手渐渐松开,思量再三后表示立即筹款试试。
时钟指向晚上8时,在小王努力向亲友筹款并掏出包中全部现金后,案件清偿完毕。
临走前,小王特意用剩余的钱给丁琦伟点了一份外卖,她声音哽咽:“丁警官,谢谢你。”
送别小王后,丁琦伟通过微信将外卖的钱退还并附言:“心意领了,好好生活,照顾好孩子。”
“干执行,就是要以人心换人心,实现‘法律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同向促进”,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丁琦伟在执行中兼顾力度与温度,用专业与共情架设沟通的桥梁,在高效兑现胜诉权益的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