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们同属一个地球”,这是人与自然的永恒约定。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植物活化石”百山祖冷杉、“两栖大熊猫”安吉小鲵……在浙江大地,蕴藏着不少独特的、堪称瑰宝的神奇物种。它们或记录着地球生态变化的厚重历史,或承载着物种繁衍生息的最后希望,或展示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守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3年,浙江公安率先构建全省生态警长体系,民警从执法者转型为“山海守护人”,穿行于海岛、森林、湿地、溪涧,为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张开藏蓝色的羽翼,守护它们的生生不息。他们不只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更是生态科学的协作者、生态保护的联动者、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藏蓝色的羽翼”专栏,透过生态警长的视角,看浙江如何在一羽一木、一鹿一鲵之间,绘制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本报首席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俞子龙 庞晓宇
早上8点半,海风裹着咸腥气灌进舟山定海马目山顶的“神鸟警驿”。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生态警长孙四平到岗第一件事,就是上二楼观测台。“今天天气好,它们肯定出来活动。”他一边调焦距一边念叨。镜头扫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最终定格在五峙山列岛的一块礁石上——几只白羽黑冠的大鸟正悠闲地梳理羽毛,喙尖那点墨色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这3只还在!”孙四平笑出声,转头对记者比划,“看见没?就那几只黑嘴的,比旁边大凤头燕鸥矜贵多了,全球就剩200来只,咱们这儿今年来了66只。”
让老孙兴奋不已的,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又添一行:“8月21日晨,观测到成鸟3只,状态活跃。”
眼前这个能脱口而出“中华凤头燕鸥身长38-42厘米,翼展可达85厘米”的老警察,去年此时还是个“鸟盲”。
“所里说,老孙你去当生态警长。我心想,不就是看看鸟嘛,有啥难的。”他挠了挠被蚊虫咬出红疹的胳膊苦笑,“结果第一回去海洋鸟类科普展示馆,就看花了眼。”转型从“恶补”开始:驻守海洋鸟类科普馆半个月、追着保护区专家张剑请教、啃下厚厚鸟类图鉴……
为什么叫“神话之鸟”?孙四平现在能说得头头是道:“你想想,消失60多年没人见过,2000年突然在福建马祖列岛的礁石附近出现,不是神话是什么?黑嘴像涂了墨,飞起来像在浪尖上跳舞……”他忽然压低声音,“但最神的还是它们挑地方——全中国就这么几个岛肯落脚,咱舟山五峙山就是其中之一。”
守护,远非远远观望那么简单。真正的功夫,下在神鸟归来之前。
因为是自然保护区,一般情况下,哪怕是工作人员也不允许上鸟岛。但是在万鸟未至的时间,大家会上岛多次,主要工作是抓蛇捕鼠、清除杂草,改善“神话之鸟”栖息地生态环境。
三月清晨的登岛经历,孙四平记忆犹新。
小船在礁石间颠簸,老孙炫技般地一个健步从船上稳稳跳到岸上,转头向同行的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张剑说,“我曾是海军。”随后他踩着及膝的杂草往前走去。
“你看这些碎石,可是我们特意铺的‘席梦思’防止‘滚蛋’。”他指着鸟岛繁殖区笑得得意。原来去年,张剑团队发现,很多鸟蛋在草丛里,没有办法观察到具体的孵化情况,但是完全裸露的岩石又会增加鸟蛋滚落的风险。于是今年开春,团队专门运来碎石铺地,“就这么简单一铺,今年滚蛋率直线下降。”
针对“偷蛋”惯犯——蛇和老鼠,每年繁殖季前,守护团队都会提前放置蛇笼、监测鼠患,对蛇和老鼠进行无害化处理。2022年时,监控就曾拍到“蛇吞蛋”的自然现场。次日,守护团队就带着捕蛇师傅上岛。孙四平忽然正经起来,“生态保护不是不许蛇吃蛋,是得让它们去别处吃——这儿的蛋,太金贵了!”
当数以万计的鸟类迁徙而来,孙四平的工作就转移到了外围。
马目山顶的十号风车营地边上,矗立着一幢崭新的二层小楼,它的全名叫海山生态联勤共治工作站,这也是今年新建的保护点。站在小楼上眺望,远处是万鸟翱翔的“神话之境”,右手是转动绿色能源的“风车森林”,山下则是滋养百万市民的“生命水脉”黄金湾水库。
风起山海、神鸟警驿,这8个字精确刻划了工作站护航生态发展和海洋经济的责任。
“每天最重要的,就是看有没有渔船‘抄近路’。”孙四平说,如果保护区有渔船,泥沙就会翻起来,那么燕鸥的“口粮”(小鱼、小虾)就会被吓跑。一旦发现有渔船靠近,老孙就会通过无人机喊话的方式驱离船只。
马目的山脚下,大大小小的餐馆、花鸟市场、农贸市场、养殖基地等也遍布老孙的脚步。警务站的一角,放着一支弹弓,“这是今年一家餐馆主动上交的,现在大家的护鸟意识越来越好了。”
山下的养殖塘曾是人鸟大战前线。“鸟来‘偷’虾,养殖户就拉网防鸟,最后两败俱伤。”他挨家走访磨嘴皮子,如今,这里的养殖塘上搭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防鸟大棚,“有的养殖户花了十几万元,他们说花的不可惜,身处五峙山列岛周边,理应为鸟岛生态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守生态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让山海与人共生共荣。”老孙说。今年,五峙山列岛上一共飞来了66只中华凤头燕鸥,产蛋53枚,成功孵化23只雏鸟。孙四平通过监控,隔着屏幕见证了“神话宝宝”完整的学飞过程。大约出壳30天后,雏鸟就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学习飞行,“一开始摇摇晃晃的,只能原地蹦跶,很快就会掌握技巧,乘风而起。”
鸟类有灵,也正是因为它们发现这座岛适合栖息、繁殖,年年不远万里迁徙。2021—2025年间,保护区累计记录到246只次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成功繁殖76只幼鸟,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傍晚时分,太阳慢慢没入海面,山顶挤满游客。当落日把风车营地染成金色时,孙四平从警务站拿出大喇叭,化身成“讲解员”:“有没有人知道,中华凤头燕鸥,为啥叫‘神话之鸟’?……”
【记者手记】
表面看,这是一份“浪漫的差事”:每日面朝大海、耳听鸟鸣,坐拥无敌景致。现实却是:被蚊虫咬得满身脓包、盯着监控屏幕看到眼花。
守护“神话之鸟”的并非超人,而是一群被晒得黝黑的普通人:自规局的专家、生态警长、自带干粮的志愿者、养殖户……他们相信:每颗平安孵化的鸟蛋,都是未来写给人类的答案。
在舟山定海,生态警务已超越职业范畴,成为一种共生哲学——当人类退让一步,自然便向前一步。这份敬畏,正是浙江公安深刻践行“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