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许梅 通讯员 周柳玲
本报讯 夏日清晨的云和县方山岭自然村,群峰被淡淡的晨雾笼罩。晨光里,曾经的战壕残垣在草丛中若隐若现,仿佛等待着被唤醒——一场特殊的“身份认证”,正在悄然酝酿。
80多年前,这片山岭间没有如今的宁静,充斥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勇士们的呐喊。1942年8月,中国军队正是依托这里的险要地形,与入侵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持续多个昼夜的激战中,日军攻势猛烈,我方奋勇抵抗,鲜血浸透了方山岭的土地。最终,中国军队凭借不屈的斗志成功击退敌军,不仅保卫了当时的浙江省临时省会云和,更让此战成为扭转浙江抗战局势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就是方山岭战役。
如今,方山岭战役遗址仍留存着抗战古道、战壕、民居、抗战阵亡将士墓等各类遗迹。但可惜的是,这些承载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存,部分长期处于“无身份”状态,面临着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今年年初,云和县人大代表蓝德信向云和县检察院反映了这一线索。
接到线索后,云和县检察院检察官第一时间查阅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发现仅石苍岭单个点位在2011年被列入云和县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其余与方山岭战役相关的遗迹均未登记。
“抗战遗迹不能在时光中褪色。”检察官随即调取史料文献,多次深入山区实地勘查,邀请党史专家考证遗迹与战役的关联性,逐步厘清了未被登记的遗迹分布范围和历史价值。5月下旬,云和县检察院正式立案,又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后,于6月11日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将未登记公布的方山岭战役遗迹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并制定保护措施。
检察建议书发出后,一场跨部门的抗战遗迹保护行动迅速展开。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组建专业团队,携带无人机、定位仪等设备赶赴现场,对散落的遗迹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同时,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契机,将遗迹纳入方山岭战役遗址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相关部门就相关工作进展向检察院作出书面回复。据了解,目前相关数据已全部录入全国文物普查网络系统。云和县检察院将持续跟进监督,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推动根据保护级别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
为抗战遗迹“上户口”,不仅是保护文物本身,更是守护民族的精神根脉。当这些曾经“无名”的遗迹有了正式身份,它们便能在法治的护航下,更有力地向后人诉说那段不屈的抗争历史,让流淌在血脉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