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基层治理要更好地
实现从“怨”到“愿”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0004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戴宇 应群伟

  都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件小事都关乎民生,每件小事也都映射着邻里和谐和安定团结。一件件具象小事的背后其实更像是一个繁花筒,显露它的棘手性、复杂性、多样性、层递性、易变性乃至专业性。善用基层治理就要着眼于小,在“治”中勇于动刀“去除病灶”,在“理”中能够舞弄起绣花针功夫,穿针引线,剥丝抽茧。

  基层治理处理的是事,面对的则是人。每个个体的人都是鲜活的,但也有差异,显现在态度、脾气、观点、理念等。基层治理的重点还在于“难”字,这其中有“久治不愈”的难,有“推陈出新”的难,有“复撞南墙”的难,还有“天地不应”的难。

  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解难的关键在于为之,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为之亦是基层治理的首务。现实工作中老百姓遇事生怨的主因也往住是为之不足、为之不够、为之不及,从而加码了难、叠加了难、放大了难。

  群众的怨本质是一面镜子,照出治理者勤勉与否、用心与否、主动与否。群众的怨本质还是一面赛马墙,群众的议论与比较、批评与建议正是治理者之间比拼赶超下的能力展现、差距体现。

  基层治理的出路,正在于乐见群众发声,善听群众意见,敢于群众监督,勇于破难解难,从而真正把群众内心的“怨”转化成“愿”。

  其一,让基层治理真正实现群众乐于参与之愿。基层治理的主战场,必然需要人的参与与支持。这种唇齿相依的配合就需要放大参与之愿。提升参与之愿首当其冲就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认同,既当参与者又当拥护者,让基层治理真正成为群众所需、群众所盼、群众所期之下的如愿之治。

  其二,让基层治理真正实现群众诉求畅通之愿。基层治理是最后一公里,也是政情、民情上传下达距群众最近的“收发处”。让群众可诉可求,倾听、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是调查发现的本质要求,也能从时间上、效果上将群众中的萌芽之怨、初发之怨进行及时化解,从而不让小问题激化成大矛盾,不让小事情发展成大麻烦。

  其三,让基层治理真正实现正向与双向满意奔赴之愿。基层治理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标本兼治就是画出政府与群众解难破难、去怨增愿的最大同心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正向之愿,而这正是基层治理最强的压舱石,从而放大政府与群众双向奔赴间的满意之愿,增进信任、增加共识、增强实效。

  基层治理的实践根植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焦点都在群众。要更好实现从“怨”到“愿”,就要善于运用变焦法则,用广角镜环顾全局,用长焦距观望众象,用微距静观团体,用定焦关注个体,在动态和定格间让群众之愿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