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我们的山,我们一起守护”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0003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梁芳 魏琪 本报记者 高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20年来,从之江大地到万里神州,一张张“只此青绿”的山河图徐徐铺开。

  近日,距离安吉余村车程仅1小时的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游客接待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省市区三级政法单位、市法学会专家学者、径山镇村干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杭州市法学会生态环境法研究会成立、径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启用。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执法与司法并肩偕行,盛夏径山青翠的茶园和竹海间,下一站是向法、向绿、向共富、向未来。

  插上“法治翅膀”

  《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今年5月表决通过,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手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超大城市落地提供了“杭州方案”,也为杭州市域生态文明建设插上了“法治翅膀”。在此背景下,杭州市法学会生态环境法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立,是应时应势而出,也是杭州法院主动作为之举。

  近年来,杭州法院不断推进环资审判工作现代化,案件入选最高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首批入库参考案例,浙江省首创环境资源技术调查官制度、首次在判决主文里写明购买碳汇……杭州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一直走在前列,法院发挥出重要作用。该研究会正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起成立,作为市法学会的分支,它有着多重定位,既是生态环境法治领域的专业研究平台,也是法院与高校、科研机构、行政执法部门沟通合作的桥梁。

  首届会长、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毛煜焕介绍,研究会可以为法院提供生态环境法治领域理论支撑与前沿指引,助力破解新型法律问题和技术难题;同时,通过协同研究、案例研讨、学者发声凝聚各界共识,为法院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协作动能,推动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从个案正义向系统治理的转变。

  当天,研究会发布了“杭州生态法治创新事例”10则,既有司法机关协同保护机制,也有余杭生态环保部门“天空地”一体化监管这样的科技赋能生态治理创新。

  青山长出“金叶子”

  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径山村举办,并非偶然。从偏居一隅的昔日贫困村到人头攒动的径山镇文旅龙头,径山村的蝶变,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径山镇地处浙北天目山余脉,生态资源丰富,万亩茶园不仅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禅茶之乡”的文化印记。2022年,“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余杭区走出从“一叶生”到“百业兴”的特色振兴之路。在非遗文化的加持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越走越宽,禅茶主题游、茶衍生产品、茶文化IP……越来越多村民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生态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着径山“绿转金”的致富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法宝则进一步将“致富”引向“共富”。今年7月4日,一场主题为“以民主协商的宝贵经验推动走好共富路——浙江余杭践行‘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座谈会举行。与会人士围绕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等议题展开研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发源地正在径山镇。

  提供一线“源头活水”

  生态共富的背后是日益迫切的法治需求。如果说研究会重在理论研究、案例研析,在径山这样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线,一个司法保护基地刚好可以派上大用场。

  当天,径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正式成立。之所以选址径山,主要是通过协作机制形成保护合力,聚焦茶产业、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纠纷预防与化解,共同守护径山的山、水、茶。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俞春伟介绍,径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碳汇资源有助于守护“绿色正义”,基地将为异地修复和补植复绿提供稳固场域,预估修复执行率高、苗木成活率好,这将是杭州法院在生态环境修复机制上的有效创新和有益探索。

  近年来,余杭公检法也加快拓宽生态保护的司法路径。余杭法院连续两年将服务保障“美丽余杭”建设纳入全院“八大行动”,加强环资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设立径山生态环境资源共享法庭,守牢司法保护的“最后一道关口”。“我们将深入发掘基地在生态修复、司法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期待能以基地为平台与研究会共同开展学术沙龙、法治宣传等活动,积极向研究会提供来自一线的‘源头活水’。”余杭法院院长王文柱说。

  活动仪式上,杭州13家基层法院还共同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倡议书》,余杭公检法等11家区内单位共同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合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