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以法治“组合拳” 优化营商“生态圈”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0007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民事赔偿后,海盐检察院举行案件公开听证会 民警走访企业 海盐法院在中达海港智慧城开展专业市场合同纠纷源头防范治理专题活动 商事纠纷调解现场

  通讯员 黄凯洁 王佳辉 王家维 朱淑玲 嘉兴政法融媒体中心 张栩洁

  法治的暖阳下,孕育着发展的活力。

  走进海盐县,各大产业园区的车间里,跳动着创新的脉搏;城区商圈的店铺橱窗里,展现出生活的多彩;乡村田间地头的大棚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景背后,是法治护航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海盐县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从知识产权保护到企业法务指引,从“助企管家”到商事调解,全面构建“全周期、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动能。

  安商护商: 筑牢权益保障屏障

  “对方拖欠我货款不还,几年内我可以向法院起诉?”“我们做生意的时候,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该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签署合同或合作协议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在中达海港智慧城的党建展厅内,商户们不断向商圈调解员提问。这场专业市场合同纠纷源头防范治理专题活动是海盐法院加强与“商家共治联盟”协同联动的缩影,通过强化协同解纷、强化风险防控、延伸法治服务等举措,多维度“安商、护商、暖商”,推动商圈纠纷源头化解,助力市场良性发展。

  中达海港智慧城原为专业建材市场,现逐步发展成集精品家居、建材、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其占地面积265亩,共有商铺1572间、商户600余家,市场体量较大。由于经济发展,市场的涉诉案件呈增长态势,且以买卖合同纠纷为主。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原告海盐某装潢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建筑装饰材料等,被告浙江某餐饮公司多次向原告采购瓷砖、背景墙,原告履行交付义务后,被告仅支付了部分款项。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还款。

  法官对双方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后,迅速厘清审理思路。考虑到原、被告之间合作许久,且原告位处中达海港智慧城,海盐法院积极与“商家共治联盟”协同联动,将案件交由中达海港智慧城商圈调解员进行前端调解,调解员向承办法官咨询调解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包括案涉金额的抵扣问题、制约条款的合理程度等。在法官的指导下,被告于调解一周内履行完毕。

  “我们创新构建起‘联盟委员主导+商家自主参与+法院协同治理’的协同解纷机制,通过商圈调解员前端调解、法官后端答疑协助,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海盐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以来,院领导带队走访商圈高频涉诉主体12家,组织专项执行4次,借助“商家共治联盟”力量成功调处涉商户纠纷95件。

  这种协同共治的理念同样体现在海盐县司法局的创新实践中。该局打造“一盐为定”商事调解品牌,构建“1+N”(1个县总商会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统筹,N个商事纠纷调解组织共同运行)商事纠纷调解组织体系,设立嘉兴市首个“商家共治联盟调解室”,形成“商人纠纷商人解、市场纠纷合力解、涉企纠纷驿站解”工作模式。为确保调解专业性,海盐县司法局还加强了商事纠纷调解队伍建设,建立“一长一官一师一员”协同工作机制,建成包含商会组织会长、资深法官、检察官、专业律师、调解员以及相关行业领域专家的商事纠纷调解专家库,落实法官“一对一”调解指导机制,邀请金牌调解员入驻商事调解委员会,推动实现企业需求与调解资源精准匹配,大幅提升调解效率与专业性。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海盐县将以更高效的司法保障、更精准的法治供给、更优质的法律服务,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让每一位企业家都能感受到“海盐温度”,让每一个经营主体都能享受到“法治红利”,让法治沃土孕育出更加绚丽的经济发展之花。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赢了官司丢了市场”“刑事追缴后民事赔偿落空”的问题,曾让一些被侵权企业陷入追偿困境。2024年,商务印书馆遭遇著作被侵权,海盐检察院积极介入,运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追赃挽损机制,引导侵权方与被侵权方开展诉前民事赔偿调解,成功助力商务印书馆追回145万元经济损失。这一高效维权机制让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兼执行董事顾青印象深刻,点赞其切口小、见效快。

  海盐检察院创新推出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追赃挽损机制,一方面在审查起诉阶段就组织双方开展民事赔偿调解,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与民事赔偿挂钩,兼顾惩罚犯罪与权益修复;另一方面同步建立民事诉讼指导、整改建议等配套措施,构建起“打击-赔偿-预防”一体化保护体系。

  “通过诉前赔偿调解的方式进行追赃挽损,最大优势在于适用范围广。”据海盐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柏水英介绍,对于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不侵害国家利益、不违背公德,均可以开展调解。截至目前,该机制已为20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600余万元。

  权益保障既要“事后维权”,更要“事前预防”。海盐县司法局加强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健全经营主体涉法风险事前预防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法律导航”。聚焦智能集成家居产业,编制《智能集成家居(吊顶)产业风控法务指引》,入选全省首批重点产业合规指引目录管理项目,促进智能集成家居行业合规经营及健康发展;围绕县域农业领域“黄金”产业,编制《海盐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风控法务指引》《海盐县葡萄产业风控法务指引》,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聚焦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提质降费专项治理,编制《海盐县口腔种植风控法务指引》,维护患者在诊疗活动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精准服务: 激活企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海盐县公安局创新推出“助企管家”服务模式,通过专业民警、辅警在企业担任“助企管家”,开展“全天候、全方位、一对一、点对点”挂联服务,做到接诉即办、联动快办、主动帮办,配套建立纠纷联调、网格管理、数智宣防等工作机制,确保各类经营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你们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向我们反映。”近日,民警在走访时接到某企业负责人求助,称企业一笔1000多万元的订单在生产中遇到困难,需要民警帮忙协调。该企业因半导体制造需使用氰化钾、氰化银钾、硫酸、盐酸等剧毒、易制毒化学品,这些原材料依法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审批。由于该订单工期短、数量多,若审批时间超出预期,企业将无法按时完成订单,面临违约赔偿等经济损失。民警急企业之所急,多次深入企业实地走访,指导企业在厂区内加装防护栏和监控探头,帮助企业落实内部管理制度。指导企业硬件条件达标后,积极与上级公安机关、危化品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严格依照流程,不到48小时完成审批,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实现了“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为更好地延伸点对点服务机制,海盐县公安局还在各辖区重点区域设立“为企服务警务站”,为企业提供预警防范、法律宣讲、风险隐患排查等助企服务。

  2025年以来,海盐县公安局通过“助企管家”,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800余个,纠纷化解率达99.4%;同时,“助企管家”队伍也在不断扩充,从最初成立时仅由专业民警、辅警担任,到目前由社区调解员、热心“老娘舅”等组成的义警也活跃在“为企服务警务站”,“助企管家”内涵进一步延伸。

  协同共治: 优化商事纠纷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