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柳琳 王倩
机床声里听民声,微中心里解纠纷。在永康市龙山镇浙商回归创业创新园党群服务中心的入门处,“浙商回归园社会治理微中心”的牌子格外醒目。永康市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依托该社会治理微中心,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这片产业热土,用“微网格”织密服务网、以“快响应”破解急难愁、以“暖服务”凝聚发展力,成为浙商回归园82家企业、6000余名产业工人心中“永不打烊的法治驿站”。
深耕“精网微格”
实现“即呼联应”
“两名员工因零件摆放起冲突,情绪激动。”7月的一个清晨,浙商回归园的网格群突然弹出紧急警报。现场照片显示,工人正攥着拳头对峙,金属零件散落一地。
“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微中心的指令迅速下达。20分钟后,调解人员已站在车间门口,龙山法庭的法官则通过共享法庭屏幕“隔空到场”。
“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工友,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不值当。”调解员老方拍着双方肩膀,法官在线解读相关法律条款。剑拔弩张的两人渐渐松开了拳头,最终握手言和。
这样的“半小时响应”,源于微中心编织的“精网微格”——82家企业被划分为5个大网格和72个微网格,企业党员、骨干员工等担任的“网格信息员”,成为矛盾化解的“第一双眼睛”。每个大网格配备“一企多员”特派服务团,公安、法院、执法、调解等人员24小时在线,实现法律咨询、纠纷调处“秒级响应”。
“从‘坐堂问案’到‘一线解题’,我们用‘即呼联应’的速度,让司法服务离群众更近。”龙山法庭庭长卢发扬表示。2025年以来,龙山法庭指导浙商回归园社会治理微中心化解纠纷13起,平均响应时间不到20分钟,矛盾就地化解率达98%。
深化“分层过滤”
形成“解纷闭环”
“看到转账记录的那一刻,悬了半年的心终于放下了。”拿到欠薪的职工代表激动地向法官道谢。
年初,浙商回归园内一家运动器材企业因市场波动拖欠工资,网格员小王在走访中听到了工人们的抱怨。于是第一时间采集企业经营数据与职工信息,形成专题报告报送微中心。
龙山法庭迅速启动“一案双查三提升”机制,排查出企业17起关联诉讼,穿透式核查锁定了被冻结的生产设备。形成《风险处置研判报告》后,法庭联动辖区党委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提出“职工权益优先受偿”方案。
一个月内,53名职工分批签订的4份调解协议均化作工资到账短信。事后,龙山法庭深挖纠纷根源,针对性制发司法建议,推动园区建立“企业用工+欠薪风险”双评估体系,园区企业欠薪纠纷同比下降33.7%。
如今,“网格预警—智能派单—分层化解”的闭环机制已成为园区的“稳定器”。小纠纷由网格员当场调解,复杂矛盾由法官“一对一”指导,重大风险则触发“法庭+党委政府”协同处置。
“我们主动将司法服务嵌入微中心治理链条,以靶向司法护航企业发展,全力实现‘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永康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卢志峰表示。
深培“法治力量”
助力“基层自治”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有专业知识打底。自从上了培训课,现在调解腰杆都硬了。”刚上完货款纠纷培训课的网格员小吕转身就用学到的知识,化解了某金属公司与舒某的10万元货款争议。
在微中心的法治课堂上,这样的“学以致用”每天都在发生。为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龙山法庭定期为园区的网格员、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将审判实践中提炼的解纷经验转化为培训内容,推动网格员从“经验调解”向“依法调解”转变。
“订货商拖着30万货款不付咋办?”“员工下班路上被撞,公司要赔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保险未缴够,能否要求企业补齐?”在微中心的法律讲座上,企业家们抛出的问题堆成了“小山”。法官周岚将一个个法律知识点掰开揉碎,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讲解,让枯燥的条文成了“听得懂、用得上”的经营指南。
为了培育更多的“法律明白人”,龙山法庭聚焦微中心企业和员工法治需求,从普法宣传、法治体检、法律讲座等方面入手,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点对点”“订单式”“一站式”法律服务,着力构建“把脉—问诊—施策”闭环机制,有效提升员工法治意识和企业经营风险预防能力。数据显示,微中心运行以来,园区涉企纠纷同比下降24.4%。
从车间纠纷的“半小时响应”,到企业发展的“全周期护航”,龙山法庭以微中心为支点,用小空间释放大能量,书写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