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健潇
浙江安吉,竹海苍翠,溪水潺潺。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此诞生,锚定了这片土地的绿色航向。20年来,安吉政法系统以法治为犁,深耕“生态司法共同体”,书写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交融共生的生动答卷。
法治体系筑牢生态屏障
在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的大屏幕上,“生态要素一张图”实时显示县域内蓝天、碧水、净土、生物多样性等维度的相关指标。
“我们将分散在生态环境、林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10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研发上线‘生态共治大脑’,实现数据资源一网集成。”安吉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某地有工程车聚集,疑似非法采矿。”随着矿产全流程监管模型的预警指令推送,治矿专班到达现场核查,公安同步开展溯源研判并推送……从线索发现到闭环处置,仅用12天。
守护的足迹遍布山水。从2014年首创“河道警长”,到如今覆盖全县的“八大警长”网络,安吉的每一条河道、每一片山林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在“两山”理念起源地余村,“八个村”(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治理经验薪火相传,为乡村长治久安奠定法治根基。
创新机制激活绿色动能
安吉小鲵,被称为两栖界“大熊猫”。2019年,吴某等人多次潜入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电网猎捕棘胸蛙85只,并形成产销链条,严重威胁安吉小鲵等濒危物种生存。
森林检察官马兰采取“三诉并行”策略:对非法猎捕者追究刑事责任;向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行业整治;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追偿生态损失。
2021年,安吉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多部门推出“替代性保护资金”机制:破坏生态者自愿缴纳赔偿金,专项用于野生动物救护。机制运行首年即吸纳资金6万余元,成功救助140余只受伤动物,其中包括40余只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
司法执行同样有力。安吉县人民法院在重点区域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站点,推行补植复绿、认购碳汇等举措,引导“破坏者”转变为“守护者”。
法治护航生态富民路
盛夏的石鹰村十八道湾漂流码头游人如织。“水生态产品经营权交易让死水变活钱。”村支书何丽燕感慨。漂流项目保底分红从12万元跃升至200万元,生动诠释了生态价值转化。而在梅溪镇,废弃矿坑蜕变而来的“深蓝计划”咖啡馆持续火爆,带动村民增收。
“网红”景区背后,是安吉公安“景警融合”警务模式的强力支撑。公安协同乡镇、文旅部门,实行“一咖一警”“一景一策”,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温度。
法治赋能更开辟广阔空间:在安吉白茶主产区,“金叶子共享法庭”就地化解商标纠纷,构建“行业+行政+司法”三轨制解纷模式;针对民宿、露营等新业态,迭代升级“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出台17项创新制度护航发展。
20年来,安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约9.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34元增至48879元——法治的护航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惠泽民生的绿色生产力。
竹海苍翠,溪水如歌。当西苕溪的白鱼群重现,中华秋沙鸭掠过水库,安吉用20年证明:最严密的法治,正是绿水青山最坚实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