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用多年积累的“法治锦囊”
“把脉问诊”基层治理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00007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银龄“会诊团”:

  用多年积累的“法治锦囊”

  “把脉问诊”基层治理

  (上接1版)

  陈大妈与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后,被派遣至天台县某学校担任帮厨工作。疫情期间,陈大妈去卫生院做核酸检测途中不慎摔伤,后被司法鉴定中心评定为十级伤残。陈大妈认为应按工伤处理,但学校方面则认为当天学校尚未复工复产,不属于上班时间。双方为此对峙了好几年,陈大妈所在乡镇多次组织调解均未能成功。

  面对这一僵局,“会诊团”下沉介入,深入研究案情并剖析类似案例后,指出关键难点:陈大妈受伤时年龄已超60周岁,按现行规定难以通过常规途径认定工伤。同时,成员们经分析认为,尽管陈大妈的身份为劳务派遣人员,且事发于学校通知的复工日前,但学校作为用工单位在管理上仍需承担相应责任。基于此综合研判,“会诊团”提出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建议陈大妈通过诉前调解途径寻求权益保障。这一专业指导意见,为这起拖了多年的工伤赔偿纠纷指明了解决方向,使案件最终得以有效推进。

  打破“坐等上门”传统模式,“会诊团”利用办案、下村走访、工作调研等契机,深入群众之中,开展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政策解读和业务咨询。而对于重点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会诊团”每季度联合乡镇(街道)梳理重点疑难矛盾纠纷案事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资源优势,开展组团会诊,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基层治理难题,“一案一策”,提出工作建议。

  平衡法理情,妙招解心结

  “通常来说,法律知识丰富、拥有群众基础和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被大家信任,比如我们这样的老同志,做起调解工作来,效果就很好。”“会诊团”成员陈帮海说。

  来自街头镇的赵大伯与赵大妈系堂兄妹关系,两家人比邻而居,多年来一直关系密切。2022年,赵大伯开始修缮旧屋,在两家人房屋之间的公用通道堆放了杂物,对赵大妈的生活造成不便,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双方对峙3年多,街头镇多次组织调解均未能成功。“会诊团”进驻后,指导乡镇通过现场踏勘、实地测绘比对、“背靠背”调解等大量工作,并经过调解攻坚,促成当事双方成功签订了和解协议,让这起亲戚间的邻里矛盾在法理与情理的平衡中划上了句号。

  在一次次的“会诊”中,“会诊团”成员们还总结了一套工作经验:法律当“主心骨”、善打“组合拳”、架好“连心桥”、着眼“治未病”。据悉,“会诊团”已指导协助乡镇(街道)调处化解重点疑难矛盾纠纷案事件15次,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为民服务的征程,永远没有‘休止符’。领导干部退出现职不是终点,而是治理角色转换的起点。”天台县委政法委负责人说。这些穿梭在街巷间的身影,用他们的专业与热忱,用累积数十年的法治智慧,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播撒规则的种子,为推动“善治名城”建设贡献着银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