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近日,“13岁妹妹打110‘举报’姐姐,把姐姐送去派出所”的新闻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得知真相后纷纷称赞“这才是真姐妹”。
事情是温州公安不久前接到一名13岁小女孩的报警,说“姐姐好像在和骗子打电话,一直在报验证码,还有好多扣款消息”。接警员指导小女孩告知姐姐停止与骗子通话,并根据她提供的家庭信息,迅速指令警力前去了解情况。原来姐姐在QQ空间看到一则“转账18.8元返利888元”的广告,就添加客服为好友。对方以“微信支付绑定年龄与实际不符导致其银行卡被冻结”为由,要求姐姐提供家人的手机号协助解冻。在对方的诱导恐吓下,姐姐提供了外婆的手机号码,先后转出13888元。民警立即启动紧急止付冻结机制,成功追回13888元。
暑期向来是未成年人网络诈骗高发期。就在几天前,湖南长沙中学生雯雯(化名)刷短视频时,突遭陌生人添加好友并要求语音通话。对方自称“公安局民警”,严厉指控雯雯在网络游戏中“非法获利三万元”,已构成诈骗罪。恐吓之下,雯雯以下载软件为由拿到外婆手机,被对方盗刷近9000元。
两起类似的案例,结果却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因妹妹的及时介入止损,后者因恐慌失措酿成损失,背后折射出未成年人反诈教育的两个关键命题:既要让孩子识破“天上掉馅饼”的诱惑,也要教会他们顶住“权威恐吓”的压力。
骗子的套路始终紧扣未成年人的心理弱点。他们或在QQ空间、短视频平台散布“免费皮肤”“明星周边”等诱饵,用小额返利的虚假截图降低警惕;或冒充公检法甩出伪造证件,以“拘留”“坐牢”等话术制造恐慌,再诱导孩子偷拿家长手机、泄露验证码——这种“诱骗—恐吓—盗刷”的三步曲,本质是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易轻信权威的特点。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一再发生,敲响了暑期网络安全的警钟。家长作为第一道防线,需拧紧“防护阀”:既要保管好支付密码、关闭非必要免密支付,更要提前告知孩子“公检法不会线上办案”“验证码是支付底线”等常识;网络平台不能当“旁观者”,在青少年聚集的游戏、社交场景中,应强化涉诈信息拦截、异常账号监测,让“免费福利”“权威办案”等骗局无处遁形;执法部门则要持续加码,用未成年人听得懂的语言普及反诈知识,对涉未成年人诈骗案件快侦快办,让孩子们知道“报警求助”永远是最有效的止损方式。
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需要家庭、平台、社会形成合力,把反诈意识种进孩子心里,让警惕性成为他们畅游网络世界的“安全铠甲”。唯有如此,假期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