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乃召 通讯员 李庆凯 郭晨凯
连日来,浙江被副热带高压牢牢控制,气温飙升,多地持续突破35℃。8月5日,记者登上正在宁波海域执行日常执法巡查任务的舰艇,跟随浙江海警局的执法员,体验了三伏天海上执法的“眩晕+暴汗”之旅。
下午1点左右,烈日高悬。海警执法船以超过20节的速度,在波涛中穿行。该艇政治指导员陈建宇介绍,此次巡航将持续多天,主要任务是查处走私、非法捕捞、破坏海洋生态等违法行为,以及处置船舶遇险、人员搜救等海上突发事件。“海警执法员巡逻、食宿全都在船上,中途除了短暂补给食材和油水,基本不停船。”
此时甲板上体感温度已超过40℃,潮湿的海风将汗水与盐分吹干黏在皮肤上,连栏杆和甲板表面都结着一层晶亮的盐粒。随着舰艇在海浪中不规律起伏,记者开始感到眩晕。
“长时间在海上航行,执法员们会不会晕船?”记者问。“会的。海上执行任务,晕船是必须要过的一关。”陈建宇说,“高温高湿环境下,新上艇的执法员晕船可能更严重。船上配备了晕船药、晕船贴、花露水、风油精等缓解不适,但更多还需依靠自身意志力克服和抗眩晕训练积累本领。”
“新海嘉,新海嘉,我是中国海警,请立即停船接受检查。”伴随鸣笛声,执法员向附近一艘货轮喊话。两船抵近后,抛缆、靠帮一气呵成,登临检查组成员携带装备,熟练登上受检船舶。
这是一艘满载12000余吨水泥制品的货轮。记者跟随执法员一路攀爬至四层集控室检查船舶证件文书,又下到闷热货舱查看货物。几十分钟下来,短袖T恤已然湿透。身着厚重制服的执法员们,后背早已浸出大片汗渍。“这不算什么,机舱值班岗位更辛苦,温度最高能到50℃。”陈建宇说。
在指导员引导下,记者顺着仅容一人的狭窄楼梯,来到甲板底的机舱,热浪瞬间扑面而来。狭窄空间里,机器轰鸣不断,柴油味混合金属灼烧气息,闷热如蒸笼。“舱里这么吵,耳朵受得了么?”记者凑到执勤的小张耳边喊道,声音却被轰鸣淹没,只能靠口型和比划沟通。小张指了指墙上挂着的降噪耳罩。记者戴上试了试,噪音冲击虽减缓,嗡嗡声仍不绝于耳。待爬出机舱时,记者的T恤再次湿透,海风吹来顿觉“清新凉爽”。“机电岗位是船舶安全运行的核心保障,任何故障都可能导致动力丧失、电力中断,甚至引发全船瘫痪。”陈建宇说。
天色渐晚,记者在就近码头晕晕乎乎地下了船,身上衣服多次汗湿已粘腻不堪。身后执法船上铃声响起,以船为家的海警执法员们解缆起航,继续驶向任务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