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跨省联动开新局,衢饶边际“法”相连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00007版:天平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熊燕婷 曾启凡

  “一碑界破浙西山,法帜长悬云雾间。”在浙赣两省交界的苍茫山色中,常山县人民法院红旗岗法庭扎根于千年古镇球川镇,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仅一步之遥。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法庭门前的石阶上,红旗岗法庭正以跨越山水的司法温度,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篇章。

  跨省联调:

  民生小事里的“和合”密码

  球川镇与玉山山水相连、商脉相通,早市的菜篮子里装着两省的烟火气,工地上的号子声混着两地乡音。这样的地缘特质,也让跨省纠纷成了这里的“常客”。但如今,这些曾让人犯难的“跨界麻烦”,在“边际协作”机制下正悄然化解。

  “原以为跨省官司要跑断腿,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江西籍务工者赵某握着调解协议笑意盈盈。此前,他因劳务纠纷与常山某建筑公司发生争执,案情虽不复杂,但跨省主体却让他犯了愁。

  红旗岗法庭受理后,立即启动“边际联调”机制。两地调解员依托常态化业务交流积累的经验,迅速梳理矛盾焦点——工资结算标准、误工补贴争议。

  调解当天,法庭里来了几名“客人”:玉山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员带着政策文件到场,球川司法所工作人员捧着本地企业工资指导手册。三方围坐,释法理,讲人情,既体谅工人辛劳,也点明企业欠薪对口碑的影响。

  两个多小时后,双方握手言和。这场跨越省界的调解,不仅解开了赵某的心结,更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际协作中焕发新枝。近年来,红旗岗法庭打造“边际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员跟案实训、联合研讨,推动诉前化解跨省纠纷200余件,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愿景在浙赣边际照进现实。

  司法接力:

  山路弯弯中的“送达温度”

  在浙赣交界的群山里,“找人”从来不是件容易事。但依托深厚的地缘人缘,常山和玉山两地政法干警往来密切,让协作交流成为常态——两地创新推出的联合送达机制,让法律文书送达效率显著提升,更让干警在协作中深化业务交流与情感联结。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被告张某户籍在江西乐平众埠镇,因常年在外务工“失联”,诉讼文书送达遇阻。红旗岗法庭干警遂驱车踏上跨省送达之路。

  抵达后,复杂的农村环境让干警们仅凭户籍地址难寻踪迹。关键时刻,跨域联合送达机制成了破局的“金钥匙”,干警们联系众埠法庭请求协助,在当地干警“导航”下,很快找到了张某家属,并成功联系上被告。面对两省法官联合释法,张某认识到积极配合诉讼的重要性,逃避并非解决之道。当日,张某便主动联系原告达成和解,当场履行还款义务,原告向法院申请撤诉。

  “跨省接力”是两地法庭的常态,通过“委托送达+联合走访+线上协查”模式,高效完成跨域委托送达30余件、跨域联合送达20余件、联合线上调查30余件。

  跨域解纷:

  共享法庭实现正义加速

  2023年,玉山县的翁某向常山县某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租赁剪叉式作业平台,设备移交后租赁费支付断断续续。2025年,尚欠7250元未付,租赁公司诉至法院。

  翁某既担忧跨省官司麻烦,又因双方付款方式多样,部分金额涉及现金支付,对账争议大,直接开庭审理易导致结果认同低。

  红旗岗法庭庭长方程当即决定借助跨域共享法庭,启动异地庭务主任交叉调解机制。两地法官以庭务主任身份参与调解,逐条核对交易记录、厘清款项明细。最终,翁某结清欠款。

  从“两山”法院签署《浙赣边界人民法庭司法协作机制》,播下司法协同的种子,到今年签署《跨域涉诉纠纷协同化解工作机制》结出丰硕果实,两地司法协作始终紧密围绕深度赋能浙赣边际(衢饶)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深耕细作。

  2022年以来,红旗岗法庭通过跨域共享法庭累计化解跨域纠纷65起,节约诉讼成本10万余元,在线立案率100%,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为26天。

  从乡间小路的并肩送达,到云端屏幕里共话法理,从“一碑界”的物理分界,到“一家亲”的司法共治,衢饶两地司法协作早已跨越“解纷”边界,在浙赣边际的土地上生长出“法治共同体”的繁茂根系。暮色漫过浙赣山峦,红旗岗法庭的灯光依然明亮,持续探索着“边际共治”与“司法为民”交融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