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检察+志愿”模式
激活生态保护新动能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00006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志愿”模式

  激活生态保护新动能

  通讯员 王艳琦 严凯

  本报讯 近日,长兴县小浦镇潘礼南村,检察官回访了一片新安装防护围栏的沟渠。沟渠内生长着去年被确认为全球新物种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长兴水韭。其生存环境的改善,是长兴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主管部门落实保护措施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长兴县检察院创新探索“检察公益诉讼+志愿服务”模式,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黏性”。一支75人的公益诉讼志愿观察员队伍,覆盖全县乡镇街道,成员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等。

  该院通过制定管理办法,设立“益心为公”微光驿站、仙山湖湿地志愿服务基地等多个实体阵地,构建起志愿服务的支撑体系。志愿者们深度参与检察履职全过程,在最高检“益心为公”平台上传生态环境线索20余条,成案率近80%,并参与调查核实、听证、监督办案等近200人次。

  在推动受损生态修复方面,长兴检察探索多元化路径。严厉惩治犯罪的同时,注重恢复性司法实践。针对经济困难的生态损害责任人,联合法院创新“劳务代偿”机制,允许其通过参与指定水域清理、巡护等劳动折抵赔偿金。更具特色的是“检察+碳汇”实践,在仙山湖设立“湿地碳汇生态修复基地”,引导4起案件当事人自愿认购价值13.4万余元的碳汇,专项用于湿地固碳增汇项目。

  长兴检察的生态司法保护也延伸到珍稀资源。除长兴水韭外,千年贡茶长兴紫笋茶的古茶树与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获得有力司法护航。在“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问题后,检察院迅速立案,借助高校专家力量确认17株亟待保护的古茶树及其价值。通过公开听证厘清职责、制发检察建议,成功推动古茶树挂牌保护、纳入名录管理,并促进相关部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选育良种、发掘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下一步,长兴县检察院将持续深化“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积极探索对县域内其他珍稀物种、特色生态资源的系统性司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