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渔船从沈家门渔港驶出,前往东海渔场 陈霄 摄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叶海涵 姬臣
8月5日清晨5点,东海第一缕阳光像碎金般撒进舟山普陀沈家门渔港,天空蓝得透亮,白云像刚洗过的帆。码头上,汽笛声、马达声、劳作声此起彼伏——上千艘渔船沿着港池列阵,桅杆上的红旗猎猎作响,仿佛在为3个月的等待擂鼓助威。
当天中午12点,东海伏季休渔部分解禁,迎来万众期待的“小开渔”,大家餐桌上的梭子蟹、红虾、银鲳、小黄鱼等海鲜终于要回归啦!
渔老大们都准备得怎么样了?海上交通都畅通吗?“小开渔”当天,记者来到沈家门渔港,与渔老大以及为他们保驾护航的沈家门海事处工作人员聊了聊。
“丰收预告”
在“小开渔”前,记者来到沈家门渔港,一眼望见上千艘渔船列成钢铁雁阵,桅杆顶的红旗被风灌得鼓鼓囊囊。
补给小艇“突突突”地在船阵里穿针引线,把最后一桶米油、最后一筐冰镇梭子蟹饵递上去。船老大们忙着把最后一筐冰镇梭子蟹饵搬上甲板,绿色渔网成沓铺在甲板上,像一张张蓄势待发的巨弓;鱼笼箱成堆叠放,似在等待最新鲜的东海海鲜装满它们;补给物资也已堆满船舱,为接下来为期月余的捕鱼工作提供保障。
空气中混着柴油、海水、冰镇鱼饵的冷冽味道,猛吸一口,鼻腔里都是“丰收预告”。
渔老大张舟军猫着腰在甲板清点物资,棕色防晒服后背洇出大片汗渍,汗珠顺着眉骨滚进眼角,他随手一抹,冲记者咧嘴笑:“这一把汗,得换一船鱼才划算!”船舱深处,40吨冰已整装待发,这些冰块将在接下来的出海行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鲜作用。张舟军告诉记者,这些冰块足够维持1个月的海上作业,而船上储存的五六十吨水和20吨柴油,则是他们远航的坚实保障。
顺着铁梯爬上二层生活区,凉意裹着WiFi信号一起涌来——空调嗡嗡作响,热水器亮着蓝光。张舟军拍着他的渔船老伙计说:“现在能洗热水澡、能视频报平安,甚至第一时间知道陆上海鲜价格,真方便!”
船尾,是张舟军为这次出海准备的渔网,共500张,“一包网大约60斤,如果渔网破损,就要马上换新。”张舟军捞起一截麻绳,使劲一拽,绳结发出“嘣”的脆响,他解释道:“这是用来连接渔网和浮标的,我们通过它来定位渔网的位置。”这次出海,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捕捉鲳鱼、马头鱼以及其他鱼类海鲜,同时也会收获一些带鱼。
尽管出海捕鱼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渔民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浪漫。夏天的东海海域,海水呈现出迷人的蓝绿色,尤其是在远离海岸的外海,海水清澈,渔网拉上来时都能看到十几米深的海下世界。
“我们虽然辛苦,但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风景。”张舟军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渔民的特权。”他回忆起过去出海的日子,条件艰苦,但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渔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随着准备工作接近尾声,张舟军和船员们对这次出海充满了期待。他们计划在东海南部海域进行作业,目标是捕捉丰富的海货。张舟军表示,如果没有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他们预计会在海上作业1个月左右。他笑着说:“我们这次带了足够的冰和物资,希望能满载而归。”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