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璞
每年夏日,我都会带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虽疲惫不堪,文章、节目刊播出来后,却也开心至极,如喝了清凉的甘露,心旷神怡。
今年夏日,有段时间气温颇高——家里上月空调费用手机上显示应缴386元。人老了,抗击不了身体机能的下降,提醒自己需要更加地努力,脑海中不由得想起那三次在夏天烈日下的采访经历。
一次是全省特警全要素演练,在浙北某人民警察训练基地训练场举行。一早带着记者从驻地赶到训练场时,太阳已高挂,毒辣辣地刺得人皮肤发疼。闷热的露天看台上没有一丝丝风,温度至少38℃以上,这对观众和记者都是一种无形的考验。
容易出汗的我早已汗流浃背。我一会儿在看台上看演练准备素材,一会儿下看台对接沟通记者,提醒他们不要因工作太投入而误闯入场内。彼时,从高速飞行的无人机,到跑道上快速前行的车辆、场内的射击表演以及战术对抗等等,一旦有人不小心碰上,肯定受伤甚至有生命危险。而记者们工作起来,常常是全神贯注,或者为拍好镜头,或者为贴近现场,就忘了潜在的危险。那天,场上演练正酣,记者拍摄正热,而我则是时刻盯这盯那。直到演练结束,我才长舒一口气。不过接着马上就带记者去采访,为拍摄效果好,我和记者把采访对象拉到了无遮无挡的场地中央,我还客串记者帮助拿话筒,在太阳底下举了10来分钟。采访顺利结束时,我全身湿透,流下来的汗最后都到了皮鞋里,皮鞋也成了“鳄鱼牌”——“嘴巴”张开。后来在食堂里喝着冰镇的绿豆汤,我的心里乐开了怀,回程在空调车里写稿件,感觉就是享受。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采访也在夏日。那天一早从杭州出发,驱车赶往浙北的一家钢铁厂——此次采访的是全省某片区的几个地级市公安局对治暴缉枪行动中收缴的枪支进行集中销毁。某媒体的视频直播也被列入议程,我作为联系沟通人不停在招呼记者,提供各种相关素材,及时解决记者们的需求,忙得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到达现场,我正满头大汗地对接其他记者,直播的记者却匆匆跑来,说原本定下出镜接受采访的当地公安一名领导临时有事来不了了。此时,距离直播开始只剩下10分钟,我迅速对接另一名领导,经沟通他答应作为嘉宾出镜。活动开始,直播也有条不紊地开播。太阳暴晒下,我的眼镜被汗水模糊了,好在这次有准备,带了一条毛巾和若干餐巾纸。待工人们用吊车把枪支吊放到几千度的锅炉里融化,我又带记者去拍照摄像采访,嘴里不时说着“采访安全”的提醒,不知不觉间喝了2瓶水。好在直播采访顺利,而这其中的艰难也成为我采访生涯的故事,在私下里是有趣的谈资。
最危险的一次采访,应该是东阳横店直升飞机小机场里的采访。那天带电视台记者赶到现场时,记者特地拿出温度计测了测,机场地面温度高达52℃,一名女记者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直升飞机发动机响起后,我和记者的沟通只能靠喊,非常耗体能。
这次采访的内容是特警从60米上空的直升飞机索降到地面的训练。采访开始,直升飞机起飞时,感觉风力有12级台风那么猛。我和记者被限定在某一区域观察拍摄训练画面。2个多小时过去,记者提出再观察观察其他训练画面,我和负责人沟通后,准备就绪。阳光下,大家都有些疲惫,女记者受不了太阳暴晒,从包里拿出雨伞打开,此时正值飞机升空,巨大的风力往上吸附,把女记者的雨伞吸翻,雨伞外露的铁沿把站在旁边的我刮倒,瞬间脖子一阵剧痛,隐约感觉流血了,我用手一模,全是血。现场顿时慌乱起来,旁边的人全围了上来,帮忙按住我的脖子。好在只有皮肉伤,如果是刮到静脉,后果就难料了。过了好一阵子,血止住了,我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感觉还可以,不必去医院,还是等采访完成再说。
不过在超50℃的水泥地上站了2个多小时,确实有点吃不消。20分钟后,我走出机场,先到有空调的大厅休息一下。突然,肚子一阵阵叫,凭经验我知道要拉肚子了——一冷一热导致的。厕所去了好几次,撑着身体终于把新闻稿写好了。回程路上,我感觉自己中暑了,回到家直接躺倒,老婆用土法给我扭痧,我发出杀猪般的嚎叫,背后的印子好长时间才退。后来拉了几天,吃药挂盐水几天,终于好了,也瘦了几斤——这算是我这个胖子减肥的意外成果吧。
其实,采访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光鲜靓丽,更多时候是要吃苦耐劳,要付出脑力和体力的复杂劳动,有时还会面临危险,流血流汗也是其中之一。那些酸甜苦辣,无不成为人生旅途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闻人的人生快乐况味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公安厅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