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政法融媒体中心 徐文强
本报讯 “赔偿我们可以认,但这个协议要嘉兴总公司审批、盖章,流程要走多久,我说不准,打电话催也没用。”日前,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综治中心受理了一起工伤纠纷,就在共识已达成的关键时刻,用人单位却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对此,街道内部经简单研究后决定——即刻派人动身去嘉兴。
这起事故发生于7月初,当时,建筑工人陈某(化姓)因切割机零部件脱落致大腿被严重割伤。陈某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其家属和工程总承包方、包工头张某(化姓)发生了多次激烈争执。关于赔偿问题,总承包方坚称,陈某受雇于张某,公司跟张某签订外包协议时,明确写明“外包工人若发生意外与总承包方无关”;张某则因为治疗费用过高,不愿意担全责,并提出自己与陈某只存在口头用工协议。三方各执一词,吵得非常凶,陈某家属报了警。
“得益于警网协同机制,街道综管队伍迅速前往现场并将三方引导至‘一塘和气’调解室。当天,我们还联系了属地社区、工程建设单位与民警、律师、共享法庭等多元力量一同参与调解。”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缺少劳动合同、各方分歧过大,第一次联合调解并未取得明显进展;次日,调解员又通过分组“背靠背”沟通、详细解释法律法规、列举类似案例等多种方式,用时一整天进行了第二次联合调解。
现场,当调解员指出“外包协议规定承包方必须具有相关资质,可张某完全不符合”时,自觉理亏的总承包方作出了退让,并很快就赔偿金额、责任划分等方面和张某达成了“各承担50%”的共识,但也同时提出了“流程不知道要走多久”的难题。
面对“嘉兴总公司要走流程,一定要等”和“陈某因欠费或面临治疗中断,等不了”的两难,转塘街道随即委派了2名专员,带着一纸调解协议,和杭州的承包方一同前往嘉兴总公司。到达当日,融合“法理情”的异地版“一塘和气”调解会再次召开,历时半天协商,盖章版的协议终于正式生效。
“几天前,我们收到了伤者家属赠送的锦旗。按照协议,目前,陈某正在接受工伤鉴定,赔偿款也已到位大部分;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进展,推动责任方按时履约。”转塘街道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