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永不褪色的迷彩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00005版:八一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无人机训练 在土耳其救援 郭金峰参与山火救援 陈贵军参与救援 楼维指导队员训练

  本报首席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张挺

  走进诸暨市贵兴救援队,时间仿佛被某种无声的号令凝固——巡逻队员行进间步履精准划一,清一色的寸头映着烈日;会议室里人人双掌抱拳置于胸前桌上,连休息时喝水的杯子,都在窗台上列队成一条直线。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军人印记”,渗透在救援队的每一个角落。在队长袁炯明眼中,这并非巧合:“一支准军事素养的义警队伍,才能确保执行任务的高效精准。”

  这支成立于2016年的队伍,2019年正式注册为社团法人组织,队伍中有22名退伍军人,他们曾参与安徽六安水灾、河北涿州洪涝灾害、甘肃积石山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重大救援行动。

  废墟之上,青春闪耀

  “面试时,那股军人的劲儿扑面而来,我当场就定下他了!”袁炯明对三年前的决定记忆犹新。他夸赞的小伙子叫郭金峰,1997年出生,2017年入伍武警,2022年退伍后便加入贵兴救援队。

  作为救援队中的年轻队员,郭金峰已考取多项救援资质:无人机飞手证、水域潜水员证、红十字救护员证、建筑物坍塌搜救技术初级证书等。他还是队伍的“能量源泉”。“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充满激情,做任何事都有一种不完成任务不罢休的信念!”同事们这样评价。

  贵兴救援队的荣誉室墙上,有一张郭金峰参与山火救援的照片——尽管身上和脸上满是灰烬,但他脸上却洋溢着无比自豪的笑容。

  然而在2023年2月的土耳其,这名年轻队员的笑容一度消失。7.8级大地震摧毁了无数建筑,众多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2月8日晚9点多,贵兴救援队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不到一小时,就有60多名队员报名。经过持证情况、救援经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考量,最终组成11人的精干小队。这是浙江绍兴首支成建制参与土耳其地震救援的社会救援队,郭金峰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

  震后的城市一片漆黑,寒风刺骨,废墟如同蛰伏的巨兽。袁炯明回忆:“挖出来的伤者,手还是温热的,却已没有脉搏……大家的心也越挖越凉。”年轻的郭金峰直面这场残酷救援。“尸水溅到脸上,他只是随手擦去就继续挖掘,除了睡觉,他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过。”

  终于,当地时间2月13日上午,救援队通过生命探测仪,测出在废墟下5米左右处有生命体征,历经10多个小时,成功找到了幸存者,这名10岁小女孩叫艾卡·塞布尼,被压在废墟下178小时了。

  “她朝我们眨了下眼睛。”郭金峰声音微颤,“一抬头,是废墟上插着的五星红旗,在风里飘……那一刻的心情,一生难忘。”

  31条生命(1名生还者,30名遇难者),是他们交出的答卷。

  归来时,壮硕的小伙瘦脱了形,连父母都差点认不出。救援期间,11人分食一碗热水泡开的方便面成了记忆,“那是人间至味。”郭金峰说。

  从土耳其回国后,贵兴救援队自发募捐,为艾卡捐款24166元,队伍内部也正式成立了国际救援小组。

  洪流之中,誓言无声

  在贵兴救援队,1981年出生的陈贵军是队列训练的“标尺”——每个动作精准如仪器,每声口令斩钉截铁。“他往那一站,就知道是当过兵的!”袁炯明赞叹。作为队里最优秀的队列教官之一,陈贵军还经常带动家人朋友参与志愿服务、捐赠装备。

  然而,这份刻进骨子里的责任感,在2020年安徽六安抗洪救援中险些酿成意外。

  那是贵兴救援队首次出省执行大型任务。浊浪滔天中,通信中断。9名队员约定:每半小时回指挥部报到一次。但第二天下午3点,袁炯明发现,陈贵军和另一名队员已经两个多小时没有回过指挥部了。

  当时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其他救援队都陆续开始撤离,却迟迟不见陈贵军和同伴二人的身影。

  天渐渐黑了,又开始下雨。袁炯明站在指挥部门口,视野里只有淹没的屋顶和树梢。每次有救援船靠岸,他都冲上前询问“看见贵兴(救援队)的人没?”得到的总是摇头。两个多小时的等待,让袁炯明从紧张到大脑逐渐空白,“我当时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仍太阳穴突突直跳。

  傍晚5点多,终于传来消息:远处有船仍在转移群众!当袁炯明赶到,看到陈贵军二人安然无恙时,愤怒与庆幸交织,举起的拳头在半空又颓然落下,最终化为一声咆哮:“你们为什么不回来报到?!”

  原来,该区域群众转移刻不容缓,面对狭窄的水道、不断上涨的水位以及遥远的指挥部距离,他们作出了最朴素的选择——生命救援高于一切流程。

  “功成不必在我”

  推开贵兴救援队装备库大门,“要对所有装备像生命一样爱护”的标语赫然入目。5间库房内,森林消防、水域救援、地震救援、山地救援、抗疫物资分类清晰,犹如随时待命的士兵方阵。守护这方阵地的“大管家”,是1982年出生的楼维。

  楼维站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黝黑皮肤下的腱子肉和坚毅眼神,却无声宣告他退伍军人的身份。

  自加入贵兴救援队,基地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晨光熹微时他已到岗,夜幕低垂时他仍在清点装备、整理内务。队员们习惯喊他“大管家”。

  楼维熟悉每件装备的性能,洞悉每个队员的特长。任务指令一到,他便能作出精准部署:人员如何调派,装备如何组合,路线如何规划,甚至天气突变时的预案,都考虑周全。有队员感叹:“他不是在指挥,他是在为所有人操心。”

  贵兴救援队与诸暨公安合作成立“贵兴机动搜索队”后,楼维将这份细致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深夜巡逻、烈日寻人,还是民房捕蛇,他都梳理得一丝不苟。笔记本扉页上,一行字力透纸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袁炯明说:“细节之处见真章,他是最让我放心的人。”

  晨光再次镀亮救援队的院子,训练场上,陈贵军口令铿锵,郭金峰操控的无人机划破长空,楼维在装备库里默默检视着他的“士兵”。迷彩的印记已深深烙入这支队伍的灵魂。

  诸暨市人民政府集体三等功、绍兴市“AAAA级社会组织”、诸暨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墙上,一块块牌匾无声述说着这支队伍的前行足迹。那些整齐排列的水杯、精准划一的队列、深夜基地的灯光、异国废墟上的红旗、洪水中搏命的身影,汇成同一种信念——军魂从未褪色。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勇敢与善良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