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胡建兵
近日,有媒体曝光甲醛检测行业存在严重造假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调查显示,某甲醛检测项目报价150万元,其中利润高达145万元,暴露出行业操作不透明与虚假经营的现状。更有甚者,部分机构与权威检测单位合谋伪造报告,通过人为操控数据夸大“母婴级”治理效果,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当前,部分企业通过渲染“甲醛致白血病”“装饰叠加超标”等信息制造“甲醛焦虑”,再以不规范检测、恶意调高数据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治理服务。甲醛浓度直接关乎居住者健康,超标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过敏甚至癌症,因此装修后检测甲醛成为民众普遍需求。尽管个人可购检测产品自行操作,但多数人仍选择专业机构,这却给了部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他们或虚增数值制造超标假象,或掩盖真实超标情况,全然不顾民众健康,背离经营诚信与伦理,凸显行业乱象。
此类乱象滋生,根源在于消费者与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辨别数据真伪,易陷入“焦虑圈套”;检测机构则利用这种“不专业”,以虚假“专业数据”误导选择,加剧市场混乱。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检测公司将造假纳入经营模式,培训人员制造焦虑、调控数据以推销治理服务,甚至以“不分单”胁迫加盟商配合,将检测仪器异化为盈利工具,形成畸形行业生态。
甲醛检测关乎公众健康与市场秩序,必须从严整治。有关部门应强化监管力度,对弄虚作假机构实施“黑名单”制度,情节严重者依法逐出市场;需明确市场准入门槛,设立权威第三方机构满足消费者维权需求;同时严惩虚假数据行为,加强对检测治理一体化企业的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以规范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与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