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新怡 通讯员 陈杰
三道厚重的铁门次第开启,又沉沉闭合。穿过层层戒备的“回”字形走廊,浙江省十里丰监狱高度戒备分监区的全貌缓缓展开,这里关押着暴力倾向严重、有自伤自残等行为的罪犯。
负责管理这些高危罪犯的民警,被同行称为“拆弹专家”。今年是高度戒备分监区成立的第19年,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监区,感受民警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如何用专业与耐心,拆除罪犯“心雷”,守护监区安宁。
严守安全底线
清晨6点,民警周兴标推开监舍铁门,开始例行检查。他仔细查看门栓,目光扫过单间每个角落。
突然,周兴标发现一名罪犯紧闭双唇,眼神飘忽。“张嘴检查。”周兴标面向罪犯,发现一枚磨尖的指甲,赫然藏在他的舌下。
“没有其它工具,就想试试能不能割伤手腕。”罪犯说。面对他的极端想法,周兴标没有动怒,通过家常对话,唤起他对亲情的眷恋和新生的向往。周兴标还耐心解释他被高度戒备的原因,并讲解积极改造的奖励政策。
“管住安全,靠的是绣花功夫。”周兴标说。在这里,每名罪犯都有专属档案,详细记录行为轨迹和心理波动,24小时监管从不间断。5年来,他记录下的执勤笔记,已经泛黄卷边,并贴满标签。这些从实践中总结的细节观察和规范流程,也成为培训新警的重要教材。
疗愈心灵伤口
心理咨询室内,二级心理咨询师付钊生正注视着石某——这名罪犯因联系不上女儿,已绝食3天。
“刚联系上你母亲。”付钊生声音平缓,“你女儿已经找到工作,很安全。”
石某猛地抬头,眼泪突然滚落。入狱12年,这是他第一次在他人面前情绪崩溃。
这样的场景在“钊生工作室”很常见。罪犯刘某从小被寄养,扭曲的教育让他形成“暴力就是力量”的思维。付钊生团队为他定制“差异化压力体验”:当刘某挑衅时,民警会平静告知“动手将失去今年减刑机会”,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在一旁予以情感引导。经过700多天的努力,刘某终于学会控制情绪。
深夜的办公室里,付钊生编写的《暴力罪犯心理干预手册》已经翻旧,记录着2000多小时的访谈经验。“矫治不是驯服,是唤醒冰冻的灵魂。”这是付钊生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打开罪犯心门的一把钥匙。
重塑希望之路
分监区政治指导员姜军良的办公桌上,左边堆满执勤日志,右边贴着“党员网格化管理”结对表——14个名字用红蓝线连成网格,将整个队伍紧密团结。
看到年轻民警面露疲态,姜军良会默默划掉对方的夜班,填上自己的名字。曾连续36小时值守情绪狂躁罪犯的他,从不言苦。
为精准转化罪犯,姜军良推行“小班化管理”:8名高危犯组成修心小组。艺术修心班的展柜里,他们接力完成的纸船即将完工。晨光透过高窗,照亮船头的折痕。
清晨,周兴标逐一打开监舍铁门;付钊生夹着笔记本准备谈话;姜军良注视着那艘纸船——这是团队协作的微光,也是他们坚守的缩影。
在这特殊高墙内,严格纪律、真诚关怀和长期坚守,正悄然促成一个个人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