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唯上主义”折射出扭曲政绩观
日期:07-22
本报评论员 蔡亮
山西稷山县某村新建的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要等“领导视察”才开放,此事7月20日经央视曝光后,引起舆论哗然。
俗话说,人有三急,形容的就是如厕这一正常生理需求虽是小事,却也刻不容缓。高标准农村公厕,本是村民最重要的日常公用设施之一,然而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这两年村里虽然新建了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公厕,但村民却很少能使用,有的公厕甚至一次都没有向村民开放过。央视媒体记者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涉事村的工作人员虽热情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高标准建设公厕”并带记者去现场感受,但也明确告诉记者,厕所平时是关闭的,如果记者要使用,也请“自行清理打扫”。而村民表示,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公厕才会开放。
“开关式应付”的荒诞行径背后,是基层治理中某些地方“唯上不唯实”逻辑的根深蒂固。公厕建设本为惠及民生,然而在某些官员的“价值天平”上,领导莅临的“视察价值”却远远超过了村民日常的“使用价值”。于是,公共资源成了应景的“道具”,民生工程成了取悦上级的“形象工程”,这种形式主义作风,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在群众心头砌起了无形的高墙。
如厕的现实需求在傲慢的“唯上主义”前被视而不见,折射出的是一种扭曲的政绩观:相较于群众需求,领导视察时的“光鲜”才更重要。这不仅是作风之弊,更是对“权为民所用”这一根本宗旨的严重背离。当“领导满意”被奉为圭臬,“人民满意”自然成了空洞口号,甚至沦为“装饰性”的点缀。
据稷山县委宣传部21日发布的情况通报,央视曝光后,稷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实地核查,发现确实存在此类问题,情况属实。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整改,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应该说,当地党委政府的反应不可谓不快,表态也不可谓不严肃。但此类现象在当地存在已至少有两年之久,现下经媒体曝光后才如此“雷厉风行”,多少有些亡羊补牢的既视感。
要根治此类顽疾,必须重构评价体系,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尺。上级考察的目光应穿透“开关式”表演,更多聚焦于设施日常运转和村民真实反馈。考核指挥棒需要真正转向,让基层干部不必挖空心思“演戏”,而要踏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推动村务公开透明化,让村民对公共设施建设使用享有更大知情权、监督权。如一些地方正在推行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就是尝试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下的有益探索——让每一分公帑、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群众雪亮眼睛的审视。
高标准公厕长期大门紧锁,锁住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伤害的是民心。民心工程若失了民心,再高的“标准”也只是冰冷数字。唯有让每一项公共设施都真正回归“为民而建、为民所用”的本源,基层民生工程才能从“唯上”的迷途中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