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系统集成 推进“城乡融合·大区善治”
日期:07-08
李军
“郡县治,天下安。”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始终牢记“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担当,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省市平安建设部署,针对实有人口270余万,经济体量大、区域面积广、城乡情况复杂,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正处双重转型的区情实际,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大区善治”社会治理萧山范例,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格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连续20年获评“平安县(市、区)”,获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跻身“全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前十。
萧山以大平安系统集成改革为总牵引,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构建由区平安办为统筹的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共同参与的平安大格局。深入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明确行业工作标准和任务清单,压实主管监管部门责任。依托“141”体系和平安例会机制,建立横向业务高效协同、纵向“区-镇街-村社-网格”指令数据贯通互动的运行体系,实现高效指挥、多跨协同、扁平管理。
萧山深入探索数智赋能社会治理“望潮”模式,锚定“能感知、会思考,快反应、强吸附,自修复、有韧性”治理目标,强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全量矛盾纠纷数据库,梳理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综窗与AI结合实现精准分流,建强治理大脑。推动2035个网格治理实体化运行,“综警网”组团入格,开展基层基础、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三大排查”,倍增基层感知吸附力。归集统一地址348万个,打造社会治理数仓,据此研发17个社会治理“一张图”预警模型,自动生成镇街平安体检报告2468份,下发全域整治任务7845个,推动区域精准治理。创新开发“萧然安宁”系统,企业自查、网格排查、政府监管三位一体,确保风险数据全纳管、隐患治理全闭环。
萧山积极探寻社会治理主动塑造路径,一体筑牢大区善治法治根基和共治基础。聚焦韧性治理,落实“抓源促治、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要求,坚持“一案一事整改”向“一类问题治理”拓展的思路,主管部门领衔攻坚破难、改革创新“双十大”项目。2024年,非警务纠纷警情下降11.8%,电诈发案减少15.7%,道路交通亡人数降低10.7%,“萧矫云哨”数字化管控模式被53个县市区复制;鼓励镇街因地制宜开展“揭榜挂帅”项目,先后涌现“商圈平安汇”“‘宁聚蓝’高教园区平安联盟”等区域治理特色样板。全量信息视图与反向督查模块结合,全量、全时、全域管控要素,流动人口纳管率达97%以上。聚焦依法施治,出台“法护营商”18条,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25亿元。扎实推进集“侦、审、判、执”于一体的执法办案中心建设,公检法司实体入驻,构建部门规范化协同模式,成为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提质增效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镇(街道)村(社区)合法性审查监督一体化全覆盖,建立村社合法性审查和“智慧印章”监管一体化融合模式,约束小微权力运行。聚焦共治共享,迭代“萧然善治码”,深化“民情双访”,问题解决率达99.92%;打造“城厢楼长”“平安骑手”等各具镇街特色的“萧山红领”群防群治队伍,打造具有萧山特色的“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参与巡防人次达20余万;围绕打造“熟人社区”,深化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引导网络主播、网约配送、货车司机等“流动群体”融入社会、参与治理。全域推进“萧分善治”城乡社区治理积分制改革,探索构建小区议事会、“一心两会”物业管理体系等自治机制,“街事荟”模式推动试点街区警情率同比下降37.77%。
平安建设任重道远。站在新的起点,萧山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个更加”为根本遵循,锚定省委“三个继续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沿着区委平安建设七大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理念、更加突出建章立制主线、更加聚焦实战实效导向,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大区善治”社会治理萧山范例,在平安浙江建设中彰显萧山担当、贡献萧山力量。
(作者系杭州市萧山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