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为生命追问按下“快进键”

日期:07-08
字号:
版面:000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首席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刘斌凯

  不久前,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人潮涌动。在环食药侦查装备展区,一台书本大小的精密仪器——“掌上识毒”血液毒物快检仪,吸引了众多警务工作者、专家学者驻足探讨。

  “这能验出血液里的‘百草枯’(一种对人畜具有剧毒的除草剂)吗?”一名老刑警指着仪器,声音里带着职业特有的审慎与期待。

  “能,5分钟就行。”

  “好厉害!”老刑警脱口而出的赞叹,让站在一旁的研发者、绍兴市柯桥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沈靓,心头一热。

  近日,记者采访了沈靓,了解这台仪器诞生背后,警务技术专家团队五百多个日夜的执着。

  “等不起”的困局

  在沈靓的记忆里,过去很多次非正常死亡的现场,都伴随着令人窒息的“等待”。

  他曾目睹工厂猝死员工的家属堵在派出所门口,情绪激动:“签免责声明!后果我们自己担!明天必须‘上山’!”(注:当地风俗讲究逝者三日内安葬)。家属无法等待,民警却必须恪守法律的底线——死因未明,岂能仓促?最终,警方出具实验室报告,确认猝死。冲突虽平息,但几天几夜的煎熬与对峙,让所有人精疲力竭。

  更沉重的阴影,是那些差点被时间掩埋的罪恶:一名婆婆“寿终正寝”,若非亲人力排众议施压,儿媳投毒的真相将随遗体一同火化;被害人妻子长达半年在丈夫饮食中混入安眠药,致其精神恍惚,最终投入百草枯——若无警方在呕吐物中捕捉到毒物痕迹,这场精心编织的谋杀,几乎被伪装成一场意外。

  “非正常死亡的现场处置,要求‘快’和‘准’。但过去,毒物检测是最大的瓶颈。”沈靓解释,没有现场快检手段,所有样本都要送市公安局实验室,从委托签字盖章到送检受理,再到实验室全流程检验、复合校对、签发,快则1天,慢则3天。

  这1-3天,让真相、公义乃至生者安宁,都在等待中承受煎熬。

  一桩离奇案件,至今让沈靓心有余悸,也让他对现场快检技术的渴望达到了顶点。

  深夜,某眼科医院报警称,有一名女医生失联。警方到达现场时,看到出租屋内景象骇人:浴室里的马桶碎裂,血迹从卫生间一路延伸至卧室。母子二人,一人倒卧在床,一人倒卧在地。

  现场极其复杂,是凶案,还是意外?

  “必须最快速度排除或确认中毒!”沈靓的心悬到了嗓子眼。

  在相关医院配合下,半个小时后,检测结果惊人:死者血液内一氧化碳浓度超过70%!这意味着,母子俩是中毒身亡。

  现场民警有针对性地勘查发现,原来,出租屋的热水器强排管道未通室外,仅靠开窗无法有效排废气。悲剧被还原:儿子洗澡时中毒晕厥,挣扎中撞碎马桶,试图爬向母亲求救,最终双双殒命。

  “万一是起凶杀案,等实验室结果最快也要一天,凶手早跑没影了!”沈靓事后回想,难免担心。这起案件像一记重锤,敲打着他: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现场,在第一时间,拨开毒物的迷雾。

  与毒物“对话”的日与夜

  转机在一次安保任务中闪现。沈靓参与杭州亚运会安保时,看到省公安厅展示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快速检测食物中的农药残留。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