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禁止60岁以上老人参观,
是安全考量还是年龄歧视?
日期:07-01
本报评论员 俞可薇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带家中老人前往南京可口可乐博物馆游览时,因老人年龄超过60岁被拒入内,引发网络热议。6月28日,馆方回应称,该博物馆位于江苏可口可乐生产工厂内,6岁以下、60岁以上的年龄限制是工厂出于安全考虑设定的。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远不止一家博物馆的管理问题。
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设置年龄门槛的原因主要包括参观需爬楼梯、路线较长、体力负荷大等。然而,仔细查看南京可口可乐博物馆的参观规定,会发现6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被划入同一条禁令。如果说儿童被禁入尚有自控能力有限等的理由,但将60岁以上老人一概而论,就显得过于武断。
在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的今天,60岁早已不再是“高龄”的代名词。相关报告显示,我国60-65岁的低龄老年人口规模大、受教育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社会参与意愿强烈,完全具备基本参观能力。从法律层面来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包括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收费运营的文化展览场所,博物馆理应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平等参观权利。这种将管理责任转嫁为群体性排斥的行为,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
深入探究禁令根源,以“安全”之名实施简单封闭式管理,实则暴露出公共服务中的懒政与冷漠。博物馆二层仅设有楼梯而无电梯,却将建筑功能的不足转化为对特定人群的禁令,看似“高效”实则是治理短视的表现。这种思维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此前,南京华昌龙谷乐园也以园内个别场馆光线昏暗、台阶较多为由拒绝60周岁(含)以上的长者单独入园,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不同的是,该乐园后续将限制调整至70周岁(含),并表示会继续指导园区优化老年人服务。
真正考验管理智慧的,恰恰就是在保障安全与尊重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事实上,国内外已有诸多先进案例表明,“安全”与“人文关怀”并不冲突。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老年人开通了优先核验通道,山西博物馆设有无障碍电梯,各楼层均有无障碍洗手间;德国宝马博物馆设计玻璃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均是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提供便捷服务。
当前,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社会,相关报告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面对日益增长的“银发”群体需求,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以及社会组织都应在服务理念与管理机制上同步转型。公共场所不仅要提供物理空间的可达性,更要体现规则设定的合理性与情感层面的可亲近性。
当“禁止入内”成为管理惯性时,不妨多问一句:有没有更合理、更包容、更具法治精神的替代方案?唯有在保障公民权利、尊重个体差异、回应多样需求中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我们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从“合规”到“文明”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