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徐宁
据《人民日报》近日报道,杭州66岁的夏先生想在健身房锻炼,多方咨询下来,却被不少健身房拒绝办卡。记者采访发现,设置类似“年龄门槛”的健身房并非少数。此类老年人遭遇“年龄歧视”问题引发关注。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老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达26.1%,到80岁以后仍有14.7%的老年人保持活跃参与。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健身房单方面划定年龄红线,拒绝为其服务。健身房的顾虑是,万一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健身时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健身房将面临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且有些器械重量较大,不适合老年人。此外,很多教练也不愿意带老年学员,毕竟如果真出了事,教练也要担责。
其实,老年人遭遇“年龄歧视”并不鲜见。从租房难,到报团旅游时常遭遇“限制门槛”,这些现象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群体在消费领域遭遇的系统性排斥与制度性困境,如何破局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我国多部法律均明确规定平等保障老年人权利。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同时明令禁止歧视老年人。又如体育法规定:“国家对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给予特别保障。”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经营者“不得设定不平等、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破解困境需多管齐下,方能让银发族平等享有合法权益。政府需发挥引导与政策支持作用,让消费机构安心地向老年人打开大门,同时改造老旧小区健身区,推动学校场馆分时开放,拓宽老年人健身渠道,并推出普惠型高龄运动意外险,化解企业风险顾虑。社会应织密基层支持网络,依托社区培育老年体育组织等,可通过居家AI健身方案及银龄赛事,破除“老年人脆弱”偏见。市场要创新产品与商业模式,硬件端研发适老器械和智能呼救设备;运营端发展小微社区健身房;服务端推进体养融合,开发轻运动旅游等新场景。企业则应顺应发展形势,主动优化服务与风控,科学分级管理,开发银发专属课程,加强教练培训与应急预案,为老年群体提供贴心保障。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既带来挑战,更带来机遇。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一一破解老年人遭遇的“年龄歧视”问题,才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作者系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第三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