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应群伟 通讯员 应航琪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耕耘、五年收获。“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先后入选2020年民政部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2022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2022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县(市、区);2024年入选民政部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过去五年,宁波市海曙区厚植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凝心聚力兜底线、惠民生、增福祉、促共富,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民政部门的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擦亮民生幸福底色,点亮美好生活。
“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困难群众的需要,民政部门的救助,怎样更好实现双向奔赴?
海曙民政部门从单一的物质关怀,转变为“物质+服务”的综合呵护,使社会救助更加注重个性化,通过对受助者需求的评估,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这种量体裁衣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救助效率,更提升了救助温度。
“这个布艺兔是纯手工缝制的,样式喜庆……”海曙区望春街道五江口社区,听力残障人士李大姐正通过直播向观众展示自制的布艺手工制品。
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李大姐的布艺制作技能得以提升,制作的布艺品被放在区公益产品展销中心售卖。她还在共富工坊成立工作室,免费辅导社区残疾人等群体制作布艺品,并尝试直播带货,所得收入均用于慈善。
近年来,海曙区创新探索“物质+服务”的发展型社会救助模式,包括一份清单、两个方案、三级平台。当地整合多元救助力量,加强社会协同,推动社会救助“覆盖更广、触角更长、服务更专”。
据介绍,海曙区在乡镇街道设置专职“救助帮办”,定期走访辖区内困难群众,通过跟踪需求、对接服务,实现“困难群众一个不落”。“发现困难群众,是给他们提供救助的第一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线上救助与线下帮扶“两条腿走路”是这一模式的重要支撑。
2023年起,按照“区—镇—村”三级助联体架构,海曙区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已设立镇(乡)街道级助联体服务站17家,277个村(社)级助联体服务点,全面开展探访关爱、代办服务等救助服务。
海曙区聚焦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和劳动致富能力,扎实推进“精康融合行动”,成立区级精康服务指导中心,下设白云街道、石碶街道2个试点精康服务站,并组建由社区医院医生、心理咨询专家、社会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化康复服务团队。同时,打造阳光家园共富工坊,成功引入3家爱心企业进行来料加工,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成辅助就业37人,该项目年产值突破100万元。
守护“一老一小” 织密民生保障网
空巢、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养老服务做好“兜底”,老人生活才能“有底”。
海曙区探索“院居家”融合模式,实现机构康养服务资源向社区、家庭辐射,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楼广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目前海曙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走进中心,立刻被温馨的氛围包围。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整洁的地面上,屋内老人们悠闲地晒太阳聊天,还有的在舞蹈室参加兴趣班活动。
“我们几乎每天都和姐妹一起来,这里天天有活动,包括拉丁舞、瑜伽、声乐等等,退休后参加这些兴趣拓展课程,让生活更加丰富,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好几岁。”退休一年多的李阿姨笑呵呵地说。
在照护区,房间布置得十分温馨,床铺整洁舒适,家具均采用圆角设计,以防老人磕碰。床头安装了护工呼叫按钮,老人只需轻轻一按,护工便能及时赶到。卫生间内,智能马桶和助老扶手一应俱全。
截至目前,海曙区已建成23家康养联合体,成功将高标准康养资源辐射到街道、社区和家庭,累计服务老年人3万余人次。
海曙区依托现有未保中心、未保站、儿童之家三级阵地,由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建档访视等方式,及时掌握家庭基本经济状况、子女教育情况、心理健康状态及面临的主要困难。2024年开展探访关爱4555人次,排摸出单亲困境家庭130户、单亲困境儿童145名。实施“善居工程”项目,按照每户2万元的标准,“一户一策”制定改造方案,优先保障2人以上且有儿童的困难家庭,2024年为4户单亲困境儿童家庭完成改造。针对教育资源匮乏、关心关爱缺失、社会融入障碍等问题,当地推出“童舟共济”“向阳花开”“彩虹桥”“闪亮少年”等4个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23个。链接宁波口腔医院、保利剧院、华茂基金会等慈善资源,为单亲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口腔检查、舞台剧观赏、“书桌陪你”等爱心服务,累计开展活动200场,惠及1300余人次。组织困境儿童“微心愿”认领活动,帮助133名单亲困境家庭儿童实现心愿。
海曙区民政部门构建“1+X+N”居家服务网络,高山“银龄安养”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老年食堂、康养联合体分别达40家、23个。实施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人才队伍“310”计划,成立2个名院长工作室,5个星级护理员工作室,养老护理员累计在全国、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20余次奖项,其中广安养怡院院长刘建丽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让慈善之光温暖更多群众
在海曙区鼓楼街道文昌社区,有一座“百岁粥坊”名气不小:自2015年开办以来,已在3000多个早晨里累计供应15万份1元粥……这家众筹的公益粥铺能坚持运营多年,离不开热心居民和爱心企业的共同助力,而在店里张贴的爱心捐赠名单中,一家祖孙三代的名字尤为引人注目:沈秀凤、刘海萍、沈梦婕。
“外婆每个月都要来粥坊捐1500元,虽然金额不多,但这件事她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8年,我们都深受她的影响。”沈梦婕说。
近年来,海曙区通过“曙善汇海”这一慈善品牌,构建“大慈善”工作格局,致力于培育慈善主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并在多个领域形成了优秀的慈善项目。
“当一天‘店员’,做一次公益。”这是海曙区万安社区乐活老闺蜜咖啡馆的经营理念。他们的“店员”都是社区长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平均年龄70岁,被大家称为宁波“最老”的咖啡馆。“在老闺蜜咖啡馆,人们喝的不是咖啡,是一种温情和陪伴。”咖啡馆链接资源,让社区老年朋友在参与“公益创业”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快乐,从而锻炼老年人的身体和智力,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海曙探索“救助+慈善”联动模式,通过慈善基金和慈善信托建立困难群众帮扶资金池,成立共同富裕慈善基金和共同富裕慈善信托,打造银龄“甬”守护、水滴零工驿站等20个品牌服务项目。目前,累计建立社区发展基金会1个,社区发展基金11个,成功引流350万慈善信托资金参与救助服务。
今年75岁的宣师傅和46岁肢体残障的儿子平日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得益于海曙全面开展的“善居工程”居住环境改造工作,宣师傅家的旧屋变“新房”。
“你们看这墙重新刷白了,这空调、电视、电扇也都是新的,感觉像住新房子似的。”走进海曙区高桥镇岐阳村宣师傅家,老房子宽敞明亮。和以前相比,墙面被重新粉刷,地面做了找平处理,日常家电也进行了更换和补充。考虑到宣师傅年纪大、其儿子是残障人士,区民政局不仅为他们搭配了轮椅、便携式斜板,还在改造中增加了适老化项目。
在宣师傅近70平方米的自建老房子内,通过对比改造前后的照片可以发现,曾经的屋内墙面因为建造时间长导致墙壁脱落、发黑。由于是自建房,线路布置也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对房子的电线进行了线路梳理以及老旧插座的更新,以防止短路造成的火灾隐患。”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善居工程”从满足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需求角度出发,着重对居住空间(含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楼梯过道等)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基础改造。
该项目利用“财政资金+公益金+慈善”的多渠道筹资,按照每户家庭2万元的改造标准制定“一户一策”改造方案,提升相关家庭的居住环境。
婚俗改革:让婚姻始于爱 让彩礼归于“礼”
婚姻管理服务是民政部门的一项传统业务工作,关系每个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结发礼赠香囊、喝合卺酒、宣读誓词、集体颁证……2023年5月20日,在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户外草坪上,一场“甬浴爱河秦晋欢 曙缘百年国色新”宋韵国风致爱婚典吸引了许多群众,20对新人身着红色婚服参加。当天,“海曙区第二个结婚登记户外颁证基地”和“海曙区婚俗改革示范基地”在茂新村揭牌成立,新建婚俗文化展厅。
舒缓的音乐响起,新郎为新娘撑起红伞,缓缓地从远处的幸福桥上走来,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3年11月,一场主题为“琴瑟共鄞,囍结善缘”的公益集体婚礼在宁波善园举行。“为爱减负,反对高额彩礼;夫妻平等,共担家庭责任;传承美德,树立良好家风……”现场,10对新人一起宣读了移风易俗倡议书,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婚俗新风。
海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深化婚俗改革推进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婚俗改革“五进”(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在天一广场、恒一广场、南塘老街、石碶街道雅渡村、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地,通过多种形式倡导新型婚姻文化,引导群众构建健康文明的婚姻价值观,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
海曙区建立全天候婚姻辅导服务制度,组建婚姻家庭辅导师团队,保证三名老师在婚姻登记中心常规化轮流在岗工作,开展面对面新婚辅导、离婚辅导及回访辅导。同时,运用心理CT测评系统,配发新婚辅导幸福手册和冷静期夫妻学习手册,为有需要的夫妻开展心理体检服务。
位于气象路58号的海曙区婚姻登记中心一派忙碌喜悦景象。记者了解到,中心新址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包括室内外颁证大厅、“网红”许愿树、婚俗文化展示厅等功能区域。大厅旁还设有双人可换装合照设备,新人可免费体验拍摄多种风格的结婚照,现场快速出片并直接扫码保存至手机。
该中心是宁波市首个独具特色的融合式婚姻登记中心,并于2022年8月成功创建5A级婚姻登记机关。中心首创“曙爱”婚姻文化建设项目,通过定期举办婚姻课堂,讲授夫妻关系、家庭经营、子女抚养等系列知识。此外,还引入婚姻家庭类专业社会组织,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婚姻家庭辅导。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将以“兜底民政”为基础,“幸福民政”为目标,“创新民政”为抓手,以改革引领推进“幸福民政”建设,在老有所养、困有所助、幼有所育、逝有所安等方面持续用力,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以民生温度和改革力度标注群众的幸福“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