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1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法理情交融,化解家庭积怨

日期:06-11
字号:
版面:00006版: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汤桂平

  茶杯被摔、凳子被扔,调解现场一片狼藉,好在经历数月耐心沟通,融入法理情的疏导,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这起因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引发的多年家庭纠纷就此画上句号。

  近日,当事人来到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社会治理中心“村社书记解纷团”工作室,向“和事佬”袁兴荣真诚感谢:“要不是你,我们的兄妹情也找不回来了!”

  房产引分歧 解纷团介入

  这起纠纷的根源,要追溯到登记在他们父亲名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担任调解员的灵芝街道嘉会村党总支书记袁兴荣介绍,90多岁的王大爷有两女三子。上世纪90年代,老人身体还健朗时,曾对名下3处房产进行分配,其中位于嘉会老街的180多平方米的房屋实际分给小儿子,但未办理产权变更手续。2022年,嘉会村拆迁公告发布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了子女间的矛盾。

  原来,由于土地证仍登记在父亲名下,根据当时的政策,小儿子被认定为“无房户”。在写下“一纸承诺”后,他获得了相应的拆迁补偿款。其他四名子女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既然房屋在父亲名下,那么拆迁补偿应属全体子女共有,且安置人口应包含所有家庭成员。为此,他们起诉至越城区人民法院镜湖法庭,要求分割并继承相关拆迁权益。

  很明显,这是一起家庭内部矛盾引发的纠纷。尽管多次组织调解,但因各方诉求差距较大,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于是,为更妥善地处理该起纠纷,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镜湖法庭委托“村社书记解纷团”开展调解。接到这项任务的,正是解纷团成员之一袁兴荣。

  袁兴荣收到此案后,迅速会同街道司法所、拆迁办、信访办及镜湖法庭,共同组成调解团队,梳理案件脉络,了解矛盾起因经过。袁兴荣发现,矛盾核心在于法律权属与家庭情感认知的冲突:法律上,小儿子虽实际占有房屋,但土地证仍属父亲,其他子女主张继承权存在一定依据;情感上,兄弟姐妹间因长期积怨互不退让。调解团队迅速制定调解方案及思路,采取“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商”模式破题。

  融入法理情 调和化心结

  调解现场一度失控,茶杯被摔,凳子损坏。袁兴荣一边收拾现场,一边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是来讲道理的,不是来打架的,你们又是兄弟姐妹……”

  与此同时,调解团队多管齐下:一方面释法明理,详细讲解集体土地房屋权属规则及继承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各方权益边界,同时展开情感疏导,引导当事人回顾家庭互助往事,唤醒亲情记忆;另一方面,兼顾利益平衡,结合拆迁政策,建议小儿子适当让步,其他兄弟姐妹降低诉求。

  经过十余轮拉锯式磋商,从下午2点持续到深夜12点,调解团队顾不上吃晚饭,打磨解决方案。最终,兄弟姐妹五人达成协议:小儿子当场支付给其他兄弟姐妹一定比例的补偿款,各方承诺不再就此事再起争执,并就父母的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家事纠纷不能只讲冷冰冰的法条,还要解开暖融融的心结。”袁兴荣感慨。他说,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后来的感谢,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看到一家人重归于好,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本案中,‘村社书记解纷团’将法律刚性约束与道德柔性劝导相结合,既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修复了家庭关系,避免了司法资源过度消耗。”越城法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此类纠纷的妥善化解,体现了“矛盾就地解决”的基层治理理念。

  越城法院将持续深化“人民法庭一件事”改革,发挥“村社书记解纷团”的调解优势,让更多像袁兴荣这样熟悉村情民意的“和事佬”,用“法理情”相融的调解智慧,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和谐社区建设注入更多法治温度与亲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