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1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法制报

当无底线摆拍瞄上高考……

日期:06-10
字号:
版面:00003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据重庆市南岸区网信办“网信南岸”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8日,圈群传播一则视频,拍摄者询问“昨天娃儿高考作弊遭发现了,现在是什么心情”,一名穿着某民间足球队队服的“家长”回应“花点儿钱把事情了了,具体就不方便透露了”。经公安机关调查,该视频系该球队队员为吸引关注,在某体育公园足球场摆拍并发布至朋友圈,对话内容纯属捏造。目前视频已删除,公安机关正进一步调查处置。

  网络时代,摆拍闹剧时有发生,但把“玩笑”开至高考头上实属罕见。作为承载无数学子梦想与希望的重要通道,高考的公平性与严肃性不容置疑。此闹剧虽已辟谣,并没有引发太多不良后果,但其折射的诸多社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高考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是维系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摆拍视频虚构的“作弊免罚”情节,看似是场“玩笑”,实则是对高考制度的公然抹黑。摆拍者为吸引流量,设计“有钱家长干预高考”的虚假场景,利用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敏感心理,制造焦虑与对立。“花钱了事”的言论直击社会痛点,不仅可能误导公众对高考防作弊机制的认知,更会引发对高考公平性的质疑,削弱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事实上,我国高考已构建起涵盖信号屏蔽、全程监控、身份核验等在内的严密防作弊体系,并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舞弊,如刑法规定组织考试作弊最高可判7年。摆拍者编造“用钱摆平”的谎言,既是对高考技术防控能力的无视,也是对法律威严的挑衅。

  屡屡上演的摆拍闹剧,其无底线炒作是将公众信任视为牟利工具,本质是对公共信任的恶意消费。如同安徽泗县“一夫二妻”婚礼摆拍、成都女主播“约架斗殴”造假等事件,当事人明知虚假内容将引发不良影响,仍以“博眼球”践踏道德与法律底线。当“摆拍”成为流量密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被严重消解,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基本信任亦随之受损。

  对于此类恶意摆拍,法律必须亮出“牙齿”。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者,可处拘留及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需承担刑责。云南昭通“直播约架”者被行拘、浙江台州“捆绑泼墨”摆拍者被处罚等案例,均体现了“违法必究”的治理导向。

  干扰高考秩序的闹剧,理应依法严惩。此次重庆警方的调查处置,既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也是对潜在投机者的震慑。正如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所强调,对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必须从严打击,形成“查处一案、震慑一片”的效应。

  摆拍闹剧屡禁不止,更要看到“流量焦虑”催生的畸形生态才是幕后“黑手”。部分创作者为快速牟利,奉“争议即流量”为圭臬,不惜以虚假内容污染网络生态。破解“流量至上”的困局,需构建“监管+平台+公众”的立体治理体系:监管部门应强化日常巡查与专项打击,完善法律追责;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虚假摆拍,如智能监测“冲突场景”“身份造假”,阻断违规传播;公众则应提升媒介素养,对离奇信息保持理性,不盲传未经证实内容。唯有多方协同,才能铲除“摆拍造假”土壤,还网络空间以真实清朗。

  高考公平不容抹黑,网络空间不容污染。此次摆拍闹剧的迅速查处,彰显了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秩序的坚定决心。此事再度警示,任何试图以践踏公共信任、制造社会焦虑换取流量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法律红线不可逾越,道德底线不可失守——这既是对内容创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