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佛系”陪考,有助学生静心应考
						
							
日期:06-09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高考期间,“被考场外家长的松弛感暖到了”登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浙江不少家长特意将车标改为“985”“金榜题名”“上岸”等字眼,却在等待时悠闲喝茶、打牌,甚至躺在移动休息室刷手机。温州市永嘉免费送考车队队长已组织公益送考3年,发现每年高考氛围都在变化:“以前的家长是陪着孩子一起急,现在陪考的家长也少了,即便陪考也不再苦等苦熬,不再委屈自己。”现场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都这么大了,很放心。”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份温柔又从容的爱,太戳人了!
  高考历来被很多家长视作头等大事。孩子在考场里奋笔疾书,家长在考场外焦躁等待曾是公众熟悉的场景。一些家长还对如何送考有些特别的讲究,比如妈妈穿旗袍(旗开得胜),爸爸穿马甲(马到成功);第一天得穿红色(开门红)和绿色(一路绿灯),第二天穿灰色和黄色(走向辉煌)……而今,越来越多家长选择佛系陪考,仪式感满满,心态却格外豁达。
  考场外的“松弛感”体现了家长群体心理的变化。高考曾被视为“人生唯一出路”,一些家长对结果极为焦虑。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当下,80后、90后家长更倾向于用轻量化的仪式传递祝福,这种转变既保留了对孩子的期许,又通过自嘲、玩梗等互联网化表达方式,将焦虑转化为轻松的情感互动。
  “车标上的祝福是心意,喝茶打牌的从容是底气。”家长在考场外的从容举动,实则在用身体力行告诉孩子:人生不是必须赢在起跑线的冲刺,而是需要从容应对的马拉松。这种豁达,或许比高考本身更能滋养孩子的一生。就像改车标家长所言:“不是非要上985,只是想让孩子知道我们相信他。”这种信任更能赋予孩子底气。
  记得两年前的高考,杭州一名陪读三年的父亲做出“不送考”的决定,坦言“让孩子当作正常上学”。这些看似不同的陪考场景,共同勾勒出当下社会教育观念的变迁轨迹——当“望子成龙”的急切逐渐让位于“静待花开”的从容,家长用轻松的仪式感与日常的温情陪伴,为高考注入了一股温暖的清流。
  每临大考有静气,考生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引导。遗憾的是,现实中部分家长的陪伴却只是“陪伴”,甚至比孩子还要紧张,在无关痛痒的细节上折腾。陪考可以有讲究,但切莫“作怪”,一旦把焦虑传递给孩子,那就成了“猪队友的神助攻”。心理学研究指出,家长的情绪稳定性对考生临场发挥的影响,远大于送考与否的选择。真正的陪伴,应该功在平时,是日常生活中无声的情感联结,而非某些“关键时刻”的刻意表演。
  高考的关键节点,为人父母者当然不能缺席。从“陪考大军”到“松弛应援”,从“考前焦虑”到“日常陪伴”,考场外的变化记录着社会教育观念的迭代。陪考心态的这种代际转型,不仅是一届考生的应考场景,更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精神切片。愿所有家长都能明白:最好的陪伴,是让孩子在日常的烟火气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从容的氛围中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此,无论考场内外,皆是成长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