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林婴
近日,一名网友发帖称自己入住杭州一家亚朵酒店时,发现枕套上赫然印有当地一家医院的Logo标识,系“医院枕套”。此事迅速引发热议,相关内容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房间服务员居然会弄错?铺床的时候没有发现吗?”这条网友留言,道出了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按常理,酒店将枕套套错且未被事前察觉,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其内部管理竟如此粗疏!而酒店接下来的一波“危机公关”,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水准。事发后,酒店第一时间给房客更换了房间并减免两天房费。“酒店态度很好,向我出示了布草洗涤公司资质许可及酒店洗衣液、漂白剂、柔顺剂的报告。”房客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酒店方在处理此事上的效率与能力值得肯定,但若能将这些能力用在日常服务管理中,该有多好?那样,既能避免损失,又能免除房客困扰。而这不仅是涉事酒店,更是所有服务机构的改进方向。
“该说酒店干净还是该说医院不干净?”网友的疑问,道出公众更深层次的担忧。枕套固然可以轻易换下来,这背后的风险和隐忧该如何消除?据报道,涉事医院距酒店约28公里,是一家大型民营医疗机构。那么,酒店和医院的布草怎么就弄混了呢?据某专业布草洗涤公司工作人员分析,很可能是分拣或者配送环节中出现了差错。很显然,这是一种“善意”的推测,事实上,问题可能不止于此:洗涤车间和洗涤设备究竟有没有混用?洗涤标准更高的医用布草到底有没有被“降标洗涤”?即便真是分拣配送中出现的问题,医院和酒店的布草远非同一个卫生标准,这种情况的实际影响有多大呢?
“细思极恐,建议监管部门严查!”这条评论直截了当,细想之下,这还真不是小题大做。首先,事件除了涉及酒店,还牵扯到洗涤公司、医院等多个环节,需要各方审慎检视和改进,一揽子通盘解决显得尤为必要。其次,酒店、洗涤公司、医院之间是民事合作关系,民事合作中产生的民事责任具有私法性,可一旦涉及公共卫生安全,就需要市场监管、卫健等多部门联动起来,消除隐患。第三,所谓“严查”,包括深入彻查和根本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追究个人的相关法律责任,错套一个枕套,责任很难说能有多重,但事关公众健康,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合理期待。
一只套错的枕套登上热搜,看似夸张,实则是一次改进契机,期待一条热搜能够推动更深层次的公共卫生问题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