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定心丸”,爬坡扩产的年轻企业重拾信心
日期:05-27
本报记者 高敏 通讯员 周欣颖 陈虔立
本报讯 “没有执行案件银行就能正常贷款,企业发展有盼头了!”近日,某热处理公司负责人来到仙居县人民法院时感慨。从濒临破产到机器轰鸣,这家正在奋力爬坡扩产的年轻企业重拾信心。
2022年7月,暴雨中的仙居某热处理公司厂区发生意外——3米高的塑钢设备突然倾倒,将员工徐某砸成二级伤残,致其高位截瘫需长期护理。
徐某提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之诉,经仙居法院一审、台州中院二审,判决公司承担105万元赔偿。然而,这家公司刚刚在仙居扎根三年,本就受困于原材料价格飞涨,如今面对百万赔偿,股东们更觉难上加难。四名年轻的股东曾尝试自行筹措资金分期偿还,但由于徐某担心后续兑现困难,始终坚持要公司一次性还清赔偿。
公司无奈之下,只好向仙居法院提交破产申请,而徐某也为维护自身权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这家公司是仙居县现代工业园区内的配套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如果能妥善解决赔偿问题,完全具备继续发展潜力。”仙居法院启动“执破融合”机制,执行法官、破产法官研判后,决定以“保生产、促和解”原则,暂缓强制执行,并联动民事审判庭与破产审判团队,研判解决方案。
调解过程一度出现僵局:徐某家属担忧企业“分期还款中途倒闭”,拒绝所有方案;企业方面则因为执行案件影响到银行授信,资金困难,发展也因此受限。
对此,仙居法院一方面借助县民营企业互助自律联盟平台,为企业牵线搭桥,找到一家信誉良好的企业,为分期赔偿的和解协议提供担保,打消徐某家属顾虑;另一方面,联动县人大代表、村委干部等基层力量,与徐某及家属进行沟通释法,促成徐某主动撤回执行申请,为企业消除后顾之忧。
最终,在法官、人大代表、村委干部等的十余次调解下,双方终于达成三年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协议签订当日,首笔36万元赔偿款当场兑现。企业方面也撤回破产申请,法院依法裁定许可。
“我们既要让伤者及时获得救治补偿,也要避免‘办结一个案子、垮掉一家企业’。”承办该案的法官说。这背后,是仙居法院“执破融合”团队与民事审判协同发力、全链条护航营商环境的实践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