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阅读不倦,让他按下了人生重启键
						
							
日期:05-19
							
							
						
					 
					
						
							  本报记者 王春苗 通讯员 李雪松
  “去读书吧,让自己的心灵一直在求索和上进的路上……”近日,阿德(化名)再次走进曾待了16年的浙江省第二监狱,用自身经历告诉罪犯: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阅读成为救赎的起点
  2001年,当铁门在身后关闭,背负着“死缓”判决的阿德内心茫然,觉得人生无望。
  “是彻底灰心,还是想尽办法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监区警官的引导提问,深深触动了阿德。
  在民警的不断鼓励下,阿德心中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我给自己定了计划,读书、写文章,修炼自己的内心。”
  之所以定下这样的计划,与省第二监狱对罪犯文化改造的重视不无关系。阿德所在监区的图书室,拥有近千册书籍,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等类别。很快,阿德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我想把这里的书都读完。”一年后,他这样开心地对警官说。
  因为表现良好,两年后,阿德拿到了无期徒刑的减刑裁定书,他也因此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改造的希望。“我很惊讶,自己竟在狱中读完了比前半生加起来还多的书。更惊讶的是,由此带来的内心充实与平静,能心平气和地反思过往的罪错。这种感觉,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直到现在,阿德仍对当时读书的场景记忆犹新:春秋时节在图书室一坐就是半天;炎热的夏天,看书做笔记或写稿件,汗水常常洇湿纸张;寒冬腊月,一边哈手一边阅读写作……
  受阿德影响,监区里越来越多的罪犯加入到阅读的行列。同时,监狱充分挖掘阅读对罪犯改造的促进作用,开启阅读修心工程的早期探索,希望通过读书帮助罪犯更好地自我反省,促进本质改造。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16年的铁窗生涯,阿德的写作笔记写满了十几本,精心裁剪收录的剪报也有十几本,加上各类稿件,总共摘录和写作的文字超一千万字。
  翻开那些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记录着他不同时期的感悟:
  2002年10月,“求知和创作是延长生命的两种方式”;
  2004年8月,“恒心第一,惰性几乎是每个人最大的绊脚石”;
  2007年7月,“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了不起的”;
  2014年5月,“如果只能带两件东西上路,那就是亲情和理想”;
  ……
  这些文字,成为他向阳前行的力量源泉。
  改造期间,得益于阅读修心,阿德多次被评为改造积极分子和优秀报道员。“当时,建新报、新生报等刊物是我阅读的好伙伴,每期我都认真阅读,也经常投稿。”阿德说,那些文章从不同方面鼓励了自己。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活动现场,阿德这样解释阅读的意义。他说,那时省第二监狱已逐步形成阅读修心的良好氛围,在民警的帮助引导下,到监区图书室里的罪犯越来越多,休息日甚至需要早早去“抢座”。
  做一个真善美的传播者
  通过阅读,阿德对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他在狱中积极参加自考,通过了汉语言文学和影视文化两门专业考试。出狱后,凭借积累的知识,阿德创办了文化传媒公司,专注于人物传记和纪录片制作。如今,他经常穿梭于世界各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精彩的生命故事,并借助AI技术,扩展文化传播渠道。此外,阿德还踊跃参加公益性讲座和沙龙,弘扬真善美。
  “我能从事现在的工作,与此前的阅读积淀密不可分。”活动当天,阿德勉励罪犯要相信自己,“不管之前的人生多么不堪,希望大家都能向前走,通过阅读走过人生的低谷,尽早回归社会。”
  在阅读修心的浓厚氛围中,在监狱民警的帮扶指引下,曾经陷入无望的阿德找到了新生的坐标,通过阅读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省第二监狱也希望,阿德的“现身说法”,能帮助更多罪犯明白阅读修心的意义,从而坚定改造信念,早日重回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