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政法融媒体中心 邓新圣
  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了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景芳三区的“王新枝工作室”。眼下,工作室的残障学员正在为助残日文创摊位精心准备钩织花束和掐丝珐琅书签等手工艺品。
  工作室里,林大姐正娴熟地使用钩针,毛线在她手中翻飞,一朵朵红色“玫瑰花”沿着白色毯面蜿蜒生长。这家扎根社区10多年的工作室,如今已成为20余名残障人士的“梦想工坊”。
  从2000年下岗女工到如今的“知心大姐”,王新枝的人生轨迹在2009年发生转变。当时社区书记提出邀约,请她担任社区助残员,王新枝欣然答应。
  通过自学编绳和参加景泰蓝制作培训,2012年8月,王新枝在社区二楼正式创立了这个特殊的工作室,帮助喜欢做手工的特殊人群在“家门口”学习手艺。
  初创时期,工作室只能在社区会议室“打游击”。“每次社区开会,我们得把散在长桌上的钩针、毛线全收起来,毛线球经常滚得到处都是。”王新枝笑着回忆。2014年社区改造,专门腾出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作为工作室场所。此后,王新枝相继获得浙江省百名“女红巧手”等荣誉。
  2022年未来社区建设中,工作室搬迁至社区对面一楼,空间更宽敞明亮,方便轮椅出入。彼时,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在学员的帮助下,有的居民学会了制作毛线钥匙扣的技巧。
  2023年8月,工作室正式承接来料加工业务,手工编织从兴趣课堂转向可持续的就业项目。玫瑰花毯、文创产品等批量走出工作室,学员规模增至20余人,个人最高月收入超2000元。同年年底,工作室获评“杭州市残疾人文体示范点”。
  在这里,每位学员都有故事。心智障碍的张兰(化名)初来时“一句话也不讲”,在王新枝的耐心开导下,不仅变得开朗,还在杭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仿藤手提包项目第十名。陈大姐的棒针“宝宝鞋”、戚静(化名)的掐丝珐琅画,都成为工作室的明星产品。
  “我们这里有人带、有人教、相互学。”王新枝说。如今,工作室的作品已走进河坊街、西湖边、武林夜市。这些毛线编织的,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是一幅残健共融的社会图景,见证着每个生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针脚。